民情要“体”也要“察”
(2011-01-31 21:34:37)
标签:
湖山新书·道术思想情绪生产生活了解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了解民情、尊重民意,是正确制定政策、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善于体察——既要“体”,又要“察”。
“体”,就是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认真了解和体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表明,要了解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情况,就必须亲力亲为,努力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和直接信息。然而,时下有的领导干部恰恰不注意这一点,不大愿意走进实际、走进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要避免这些问题,就必须迈开双腿、扑下身子,亲身体验一下群众的工作生活,了解群众的疾苦冷暖。
是不是到了基层、见了群众,就能够了解到民情呢?也不尽然。如果下基层时行程太匆忙,来去一阵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如果见群众时敷衍应付,场面上的话说得多,掏心窝子的话说得少,那么,对民情的了解仍然可能不全面、不深入。也就是说,了解民情不能仅仅浮在面上,而必须深入下去,挖掘深层情况,触及实质问题。
察者,细看、详审之谓也。正如《新书·道术》中所言:“纤微皆审谓之察。”体察民情之“察”,就是仔细观察和体会群众的内心思想情绪。这种“察”,戒之在粗、要之在细,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民情具体而丰富,既表现在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又深藏于群众的内心思想情绪中。外在的情况易于了解,内在的情绪不易把握。要“察”准“察”透民情,就必须有“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的胸怀、“明察秋毫之末”的眼光,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仔细观察和体会群众的喜怒哀乐,并以此作为作决策、干工作的重要依据。如果对群众的喜怒哀乐察之不细,就有可能造成疏漏、产生错觉,把表面的情况当作内在的实际,对民意的了解同样也就谈不上全面、深入。
当然,对民情的“体”和“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的,都需要既用力又用心。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意,进而正确制定政策、有效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