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都遗址:探北京之源
(2011-01-25 22:44:32)
标签:
燕都琉璃河青铜器黄土坡村大石桥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燕都遗址的发现,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
菜窑里挖出一座古都
1963年的一天,黄土坡村村民施友在自家的园子里挖菜窑,突然挖出来一个绿不溜儿秋、锈绩斑斑的家伙,还长着三条腿……
施友一共挖出两件宝,一个鼎,一个爵,轰动了全村,引来了考古学家的权威鉴定: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之后于北燕。”(《史记·燕召王世家》)。可古燕都在哪里,却无记载,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现在,从一个菜窑,揭开了这个秘密。
南有安阳
燕都遗址博物馆很气派,占地28亩,建在遗址古城东墙外的墓葬区。展厅里有墓葬车马坑厅、青铜礼器厅、青铜酒器兵器厅、陶器玉器漆器厅等等。最有看头的就是两处墓葬,两处车马坑。玻璃罩下,坑里的白骨架、青铜器,漆器、陶器等近在眼前,一下把时间缩短了千年。从陪葬物品的多少和精美程度可以判断墓主人的等级,从铜器物的铭文上能够考证出墓主的身份、年代。墓坑里除墓主外,还有殉葬的人和狗,典型的奴隶社会,没有比这更生动、更直接的历史教材了。
展厅的文物很多,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这还是被多次盗墓后幸存的部分。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堇鼎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北京地区目前发现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伯矩鬲是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作,器身各部均以牛头纹做装饰,造型别致,精巧华丽,纹饰生动,在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上水平都相当高,称得上是青铜器中的珍品。伯矩鬲上也有铭文记事。这两宝的铭文反映出燕国与周王室的关系,与史载相符,“铁证如山”!
出土的文物还揭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秘密:燕都建立200年后,为了躲避琉璃河夏季洪水泛滥,也为了向北拓展,燕国吞并了北边的蓟国,于是迁都到蓟城,也就是今天北京广安门一带,从此古燕都和八代燕侯就销声匿迹了,没有文献记载。
连接历史长河的琉璃河
琉璃河,一座大石桥横跨南北,雄姿英发。
琉璃河又名刘李河,古称圣水。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东通燕、齐,南极吴楚”。咸阳至蓟,道经涿郡、琉璃河。琉璃桥是必经之道,早先的桥应该是木质结构的,不知被洪水冲垮多少次。直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才修成石桥。石桥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共11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虽不能说根基永固,但从此抗洪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公元1279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来元大都,途经雪后的琉璃河,虽历经悲苦,却不失大家风范,吟道:“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踪。”那时还是小木桥,待到人民解放战争高奏凯歌、党中央从西柏坡搬迁北京时,车轮滚滚,经过的则是大石桥了。大石桥如今已退休,与卢沟桥一起成为北京名胜古迹,与它平行的是一座钢筋水泥高架桥,桥上是宽阔的高速公路。
在大石桥上,扶栏放眼一望,河堤伟岸,绿树成行。河中野鸭游戏,芦苇摇曳。
琉璃河,连接滚滚北来的大石河,转身向东流,汇入奔腾的拒马河,也连接了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