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究竟品什么,怎么品?
(2011-01-15 02:14:45)
标签:
竹林里
唐朝
西晋
登成都白菟楼
与越莒茶宴
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品茶究竟品什么,怎么品?
品茶大约始于西晋,长江流域的文人雅士在介入茶事活动当中,带着文人作家们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来从事茶事活动,从而把中国人饮茶提高到品茶阶段。西晋诗人张载的茶诗《登成都白菟楼》里有两句话:“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芳香的茶,盖过六种盛行的饮料,茶的滋味传到九州大地。从西晋开始,品茶过程中就强调芳香和滋味。一直到了唐朝,这样的习惯、风气越来越盛,所以出现了以茶代酒的各种茶会。人们在品茶当中吟诗作赋,是一种很雅的集会。
唐朝诗人钱起有首诗《与越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竹下,说明茶宴的地点不是在室内,而是在竹林里;紫茶就是紫笋茶,是唐朝很有名的贡茶;他们在竹林底下品着很美妙的紫笋茶,达到忘言的程度,陶醉在茶香中。此时大家都不说话,因为开始的时候大家吟诗作赋,肯定话很多,但是这时候都沉浸在茶香之中了。人不管从事什么活动,如果达到忘言程度,就是最投入的阶段。好朋友在一起,刚开始噼里啪啦说很多话,到了最后,没有话说,大家静静地坐,静静地欣赏,这是最入神的一种状态。
品茶和谈恋爱是一样的道理。两位恋人在树林里散步,或是看落日余晖,或是看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的时候,是不是这样的?——刚开始话很多,但是到了最后会一句话都没有,两个人静静坐在那里呆上大半天。如果能达到这个程度,说明两人的感情到了最融洽的时候。“林中结伴踏月行,万家灯火耀眼明。相对无言听天籁,万里松涛诉衷情。”这就是达到忘言的程度。
忘言,是唐朝人品茶的阶段。接着说上面提到钱起的诗。流霞,是一种名贵的酒。那句诗的意思就是在竹林里喝紫茶,胜过神仙喝仙酒。本来心里有很多杂念,都被这碗茶汤洗得干干净净了,但是大家的兴致依然很高,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了,只听到一树知了在鸣叫,太阳已经西下,影子斜了。这首诗说明了唐朝人在品茶时达到了忘我、投入的境界,它没有提到茶的功利作用,完全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这就是品茶的意境,要达到这个境界才算品茶。
宋代中国人的品茗艺术就越来越成熟了,开始强调意境,明确提出三大标准:色、香、味。从色、香、味的角度来看,原来把茶去蒸、去捣、去烘,做成茶饼搁起来,有时候外面还要涂上一层油等等,颜色味道就变了。其实,只有绿茶才能显出茶的本色,茶的真香真味,所以茶人就越来越追求本来的色香味,也叫真香、真色、真味。因此从宋代后,包括宋徽宗和很多茶学专家都写了茶书,提出色、香、味三个品茶的标准。
明清以后,我们中国人品茶就追求茶的本色、本香、本味,越来越强调品茶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所以整个品茶就成了生活中的审美行为。
此后,中国人渐入品茗艺术之境,开始沿着茶艺这条道路向前走。
|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