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经典诵读文本不应该删禁

(2011-01-12 15:58:14)
标签:

教育

湖北省

《三字经》

《弟子规》

《神童诗》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最近, 有两条新闻在网上和报纸上登出。一个是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的内容要进行删节。另一个是湖北省的一些学校,索性对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如《三字经》《弟子规》进行删节后再发给学生。他们要求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删节的理由也很明确,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的“洁本”国学内容,例如《劝学诗》中删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名句;《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句子因有宣扬“环境决定一切”之意,被删掉。认为应当教育孩子们的是,在现代社会里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此举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为叫停全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叫好,也有人骂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毁掉了经典文本的完整性。笔者认为,对《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等传统经典文本的阅读,不应该删禁,要保持原貌,最好的办法是加以适当的批评性解释。

为何不应该删禁呢?理由有三: 其一,这些经过时间筛选、历史沉淀的文本,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浓缩的中华文明。其二,“读书无禁区”,过去时代的作品往往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洁本”。其三,对孩子们来说,经典文本的诵读,更多的是锻炼语言能力和背诵记忆能力,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分辨、判断能力。施教者的种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诚然,古代的文本,即便是精华、经典,也还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时代进步了,有的“故事”已经“过时”,像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都不需复制仿造,但现如今“孝道”还在“感动中国”,“孝道”的精神内涵并未“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而另外有些“过时”的东西,确实是糟粕,则应该摒弃,如《三字经》中说的“三纲者,君臣义”“君则敬,臣则忠”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色彩;又如《弟子规》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之类的伦理道德,也不合时宜了。这些内容,或是阅读全本时给学生稍加点拨说明(即便留在今后理解亦无大碍),或是按内容分类节选加以指导阅读就可以了,未必非得从文本中删除出去。

一些教育部门删禁中小学经典诵读文本,透视出一种潜在的心理,就是希望提供给学生们的精神养料一定是纯而又纯的。这当然是非常美好的愿望,就像我们希望生活在没有任何杂质的真空里,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人敢声称他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历史的经验所证明了的,很多时候,你以为取的是精华,去的是糟粕,其实恰恰相反,精华没有得到,糟粕反倒留下了。历史常常有这种诡异之处。再一个,你取来的精华中,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标准,换一个接受个体,又未必没有糟粕。这就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你脑子一热就能办的,需要慎重的对待。比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一句,以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被删去了,如果以此为标准上纲上线的话,那么其中有许多句子都不能说没有暗藏了什么。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就暗藏了历史唯心论呢?照此办理,别说《三字经》,找不到糟粕的书恐怕很少。

 总之,笔者认为,中小学经典诵读文本不应该删禁。在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价值定位的前提下,任何理由的阉割哪怕是在精华的名义下,都是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伤害,也不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事实上,这种删禁经典文本的简单化处置是很拙劣的、低级的,也是不可取的。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