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经典诵读文本不应该删禁
(2011-01-12 15:58:14)
标签:
教育湖北省《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最近, 有两条新闻在网上和报纸上登出。一个是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对《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的内容要进行删节。另一个是湖北省的一些学校,索性对要求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如《三字经》《弟子规》进行删节后再发给学生。他们要求对传统经典文本进行删节的理由也很明确,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免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这些教育部门,要求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的“洁本”国学内容,例如《劝学诗》中删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广为流传的名句;《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句子因有宣扬“环境决定一切”之意,被删掉。认为应当教育孩子们的是,在现代社会里要学会适应环境,学会与人和睦相处。
为何不应该删禁呢?理由有三: 其一,这些经过时间筛选、历史沉淀的文本,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是浓缩的中华文明。其二,“读书无禁区”,过去时代的作品往往是精华和糟粕并存,从来就不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洁本”。其三,对孩子们来说,经典文本的诵读,更多的是锻炼语言能力和背诵记忆能力,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就会有自己的分辨、判断能力。施教者的种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诚然,古代的文本,即便是精华、经典,也还是那个时代的“故事”。时代进步了,有的“故事”已经“过时”,像二十四孝里的故事,大都不需复制仿造,但现如今“孝道”还在“感动中国”,“孝道”的精神内涵并未“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而另外有些“过时”的东西,确实是糟粕,则应该摒弃,如《三字经》中说的“三纲者,君臣义”“君则敬,臣则忠”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色彩;又如《弟子规》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成”之类的伦理道德,也不合时宜了。这些内容,或是阅读全本时给学生稍加点拨说明(即便留在今后理解亦无大碍),或是按内容分类节选加以指导阅读就可以了,未必非得从文本中删除出去。
一些教育部门删禁中小学经典诵读文本,透视出一种潜在的心理,就是希望提供给学生们的精神养料一定是纯而又纯的。这当然是非常美好的愿望,就像我们希望生活在没有任何杂质的真空里,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人敢声称他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历史的经验所证明了的,很多时候,你以为取的是精华,去的是糟粕,其实恰恰相反,精华没有得到,糟粕反倒留下了。历史常常有这种诡异之处。再一个,你取来的精华中,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标准,换一个接受个体,又未必没有糟粕。这就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你脑子一热就能办的,需要慎重的对待。比如《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一句,以为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被删去了,如果以此为标准上纲上线的话,那么其中有许多句子都不能说没有“暗藏”了什么。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是不是就暗藏了“历史唯心论”呢?照此办理,别说《三字经》,找不到“糟粕”的书恐怕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