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学家、大翻译家杨绛
(2010-12-21 00:30:01)
标签:
杨绛无锡钱瑗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杨绛先生是位大文学家、大翻译家,是位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她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从不趋炎附势。她的寓所,仍然是水泥地板,从不装修,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也没有多少书籍。只有一些淡雅的花草,散摆在案头和阳台,给她带来一些青春的气息。
杨绛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生于北京一位开明知识分子家中,少年时代在上海读书。21岁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政治学系,获学士学位。旋即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随后游学于英、法。1937年女儿钱瑗出生。1938年回国。
杨绛本名杨季康。问她笔名的来历,她说:我家里的姐姐妹妹嘴懒,总把“季康”叫成“绛”,由此“杨绛”便成了笔名。1941年,在上海一家小学任代理教员时,写成剧本《称心如意》,公演了,从此便出现了一个“杨绛”。
日本投降后,她一度在复旦女子文理学院任外文系教授。解放战争胜利后,应聘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
1953年院系调整后,杨绛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科部(即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直到退休。
杨先生在许多散文中写了亲朋好友,如《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记钱锺书与〈围城〉》、《记杨必》等。但让人最不能忘却的是她笔下的女儿——钱瑗。钱瑗是他们的“生平杰作”。钱杨二人在英国留学时生了钱瑗。钱瑗自幼通晓英文。回国后,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了俄文。她的外语才能精湛,她的学识渊博,她的目光敏锐坚定,在大学任教时勇于创新,开创了“文体学”课程,在教学与科研方面作出重大贡献。不幸的是,她早于父亲一年辞世。
钱瑗的逝世,是父母最大的悲痛。杨先生没把这一噩耗告诉病中的钱老,自己在心中担负了一切悲哀。但她在后来写成的《我们仨》中记述了钱瑗在家中的地位,她的遭遇。
《我们仨》一书中包括三部分:《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一部关于父爱、母爱、子孝的奇书,是人生教科书,必读的书。它教导人应当如何面对苦难、面对死亡、面对幸福、面对人生变化。杨老太太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爱的启迪和憧憬。
杨老精通英法两国的文字,晚年又自学了西班牙文。杨先生译过一些英法西班牙文学作品。她是我国译界的一位典范。
杨绛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早已汇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洪流之中,成为神州的瑰宝。
深信杨绛老先生更加长寿,创作继续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