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竹梅老翁
竹梅老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3,826
  • 关注人气:2,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成书的演变

(2010-12-19 09:53:14)
标签:

李渔

如皋

高鹗

脂砚斋

《红楼梦》

分类: 旧事窗
 

                         

                  

 

    红楼梦成书于清康熙中期(1678年左右)、康熙甲戌年(1694年)前两年到康熙壬午年(1702年)、乾隆晚期(1791年)三个阶段。主要内容直接来源于文学宗师李渔的戏剧和小说。

    早期红楼梦,是李渔所著《肉蒲团》、《十二楼》、《怜香伴》、《千古奇闻》、《西湖佳话》、《豆棚闲话》等戏剧和小说情节创作成的长篇小说《石头记》书稿,出版时由吴玉峰(吴乔)题名为《红楼梦》。

    中期红楼梦系康熙甲戌年(1694年)前两年到康熙壬午年(1702年)八旗第一才女高景芳化名曹雪芹在今南京江浦石桥镇五槐山庄改编李渔红楼梦形成的《金陵十二钗》书稿(包括后面的故事发展架构),她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就去世。后其夫世袭靖逆侯张宗仁以脂砚斋为号进行评批,又名《脂砚斋评石头记》。后高景芳手抄本和张宗仁手抄本分别在社会上流行了近百年,此时的红楼梦已是千疮百孔。

    到乾隆晚期的1791年,程伟元收集到李渔红楼梦和《金陵十二钗》书稿(无脂砚斋批语),邀请高鹗根据李渔红楼梦底本将80回后的故事改编成40回,整理出120回红楼梦刻印出版(高鹗与高景芳同为奉天铁岭汉军镶黄旗人,高鹗是高景芳的孙辈)。高鹗和程伟元对红楼梦的完整流传起到巨大作用。

    清人周春记录并确认靖逆侯张勇家族是红楼梦贾府原型,综合各方面历史资料,张侯家比曹寅家族更符合贾府。大观园原型是明末清初江南如皋范湖洲庄园、清顺治时期经李渔指导建造的金陵张后府、南京江浦石桥镇五槐山庄、李渔南京寓所芥子园和杭州寓所层园。

    明末戏剧家李渔(1611~1680)诞生于江海之滨的如皋,其字仙侣,号天徒,别号湖上笠翁、随庵主人、笠道人、觉道人、觉世稗官、新亭客樵、回道人、情隐道人、情痴反正道人、艾衲道人等。 青年李渔是一个衣食无忧的商家子弟,按照古人平均约50多岁的寿命,他也可以称为半生已过,碌碌无为。李渔的辉煌(传奇作品畅销,妻妾十数,官友文友众多)是在其中年以后。李渔的童年和青年生活经历,为他的一生打下深刻的如皋烙印,如皋方言成为他创作的自然之笔和后世研究的痕迹。李渔文学成就的根在如皋,开花结果在兰溪、杭州和南京。李渔在戏剧、音乐、小说、书法、篆刻、绘画、诗词、对联、音韵、养生、美食、茶道、美容、服饰、古董、启蒙教育、园林建筑和器具设计发明等几乎当时雅俗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有研究和成就,李渔研究对其有“一人集二十四家”之誉,是红楼梦的高贵的渊源。

    高鹗(约1738~约1815),铁岭人,汉军镶黄旗。高鹗从高景芳后人处得到红楼梦后面的内容也很合理,或许就是至亲,即高景芳嫡亲兄弟的孙辈。现在否定高鹗是后40回作者的理由最主要是前后风格不一,其实这个理由并不能成立,风格不一是改写所致,也可以否定前面80回的作者非曹雪芹。至于1791年120回红楼梦序言中的收集之说,可以用规避文字狱来解释,更有怀疑他们是按照乾隆之命这里改写。高鹗是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科三甲进士,嘉庆十七年(1812)任内阁中书。高鹗在1791年整理时对红楼梦甲戌本可能是知道的,但改写时故意隐去了。而且,高鹗没有使用高景芳甲戌本脂批对后40回的情节设计,是他尊重了李渔《石头记》原本设计的故事。今天的120回红楼梦就是成书时就完整的故事。红楼梦甲戌本流传过程高景芳--高鹗--麟庆--刘铨福--光绪末年某人--胡适。高鹗对红楼梦残稿“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不能否定高鹗是后40回的改写者。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富察明义所著《绿烟琐窗集》意指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清宗室裕瑞《枣窗闲笔》记述:“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砚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综上所述,曹雪芹和脂砚斋张宗仁对李渔红楼梦进行改写,后高鹗再次改写。因此,结论应是红楼梦作者标注李渔著,高景芳、高鹗改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