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为何再上岗
(2010-12-09 23:50:31)
标签:
日本老龄社会空巢老人再就业返聘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以往,每到秋冬季,父母都会从寒冷的老家到北京来过冬。今年,虽再三劝说,父亲执意不来。原来,他老人家在退休10多年后,被原单位返聘,再次上岗,干起了老本行:招生、培训。我和弟弟坚决反对:年逾七旬还工作,多累呀,也挣不了多少钱,上下班路上人多不安全,就该在家歇着,颐养天年。父亲却很干脆地说:不是为钱,有事干,充实!
我和弟弟在京工作,老家只有父母二人,二老是典型的空巢老人。我们不放心,就凑钱买了房子,把二老接来北京同住。开始的两年,父母很满足,在小区散步,坐公交游京城,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饭,很享受在京的日子。但时间一长,二老偶尔抱怨,跟周围邻居没交往,没事就在家看电视看报纸,很闷。春天一到,就急着回去,跟老朋友聚会、打麻将。返聘培训的差事就是在跟同事的闲谈中偶然商定的。
可见,我们的尽孝之道并不完全符合老人的心愿。身体尚健康的老人们,还需要社会交往,渴望社会认同。随着生活水平、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长寿的老人们不服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能干很多事。事实上,经过几十年辛勤工作,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的技能,有自己的社会资源,很愿意为社会贡献余热。一有机会,工作起来比年轻人更有热情。当然,也有生活上的压力,就算60岁退休,平均寿命80岁,还有20年的岁月,不再就业等于坐吃山空。
然而,我们的社会为老人再上岗做好准备了吗?就业是个大问题。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近13%,未富先老迹象明显。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为找工作犯愁,让老年人再工作,等于跟年轻人抢饭碗,政府、企业都没心理准备,社会各界也缺乏统一的认识,甚至是不欢迎的。但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老人再就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从现在起,未雨绸缪。这方面,老龄化程度超过20%的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出租车司机大多是老年人,有的“老司机”甚至要借助于助听器才能跟乘客对话。餐厅服务员、飞机乘务员、园林工人等也有不少老人。在职介所,专设有老人职介窗口。政府也通过制定政策如放宽驾驶员年龄等,把部分岗位专门留给老年人。
其实,在服务业日益发达的今天,我国也有不少适合老人的岗位,如高速公路收费员、车库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公司文员等。这些岗位体力劳动强度小,需要认真细致的敬业精神,正是老人的长处。只要灵活调整政策,合理设置岗位,老年人就能扬长避短,拾遗补缺,跟年轻人形成互补,相得益彰,提高不同年龄人才的利用效率,两全其美。
全社会包括我们这些做子女的,都该摆正心态,对老人再就业持包容支持的态度,多为他们提供便利,助他们一臂之力。老龄社会,老人同样是劳动者,创造着社会财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忽视,更不能排斥。因为每个人都会变老,为老人着想,就是为我们自己的明天着想,为社会的明天着想。 (丰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