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什刹海
(2010-11-04 06:57:05)
标签:
纳兰性德什刹海梅兰芳故居宋庆龄故居积水潭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
什刹海是北京城西北隅的一颗绿色明珠。它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是北京城的发祥地。2009年,什刹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景区。
什刹海在唐代时就有人群傍水而居了。现在在北海画鲂斋的古柯庭和景山的山后镇山阁旁都有“唐槐”,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什刹海在辽金时称白莲潭,可见辽金时什刹海的荷花已盛。元代称什刹海为积水潭或海子。到清代,德胜桥以西的水面仍称积水潭,因北岸有净业寺,故又叫净业湖。德胜桥至银锭桥之间的水面,因其西北岸有古刹什刹海寺,故名什刹海。也有说是因湖水周围有十座寺庙,故名什刹海。银锭桥以东的水面盛产荷花,是当时京城内赏荷最佳处,故名“莲花泡子”。新中国成立后,又分别称上述三块水面为西海、后海、前海,统称为什刹海。为了和前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区别,什刹海又称为后三海。
老北京流传着“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的俗谚。元朝灭亡了金朝后,曾经豪华的金中都(在广安门一带,利用的是莲花池水系)被元军焚为废墟。在重新选址建都时,元世祖忽必烈听取了丞相刘秉忠的建议,利用积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水系建都。这时的北海和中南海,由于辽代和金代的修建,已成为北京著名的皇家园林,当时著名的“燕京八景”中的“琼岛春荫”、“太液秋波”便在此处。另外,又因当时金中都的皇宫已焚,而忽必烈暂住在北海的“琼屿”、“大宁宫”(辽金时修建的行宫)内,所以决定以积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东侧为新都城的中轴线筑城,修建了元朝的都城——大都(即北京)。从元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修建,到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所以在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谚,就是:“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大都城里元室皇宫又称大内,修建在北海的东侧。皇宫中的“大明殿”(相当于明清时的奉天殿、太和殿)是大都城里最高大宏伟的建筑。大都城的街道纵横交错,呈整齐的棋盘式布局。现在东城的南北锣鼓巷及两旁的街道大多还是元代时的格局,而且北京的街道叫“胡同”也始于元代。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城后说,大都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现在北京还能见到元代时建成的古老街道、胡同。
十里荷花香不断。元朝为了解决大都城的水源和漕运,由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了引昌平白浮泉至大都的引水工程(今仍是京密引水的一部分主渠)。又疏通了大都至通州张家湾的漕运(通惠河)。张家湾是我国著名的大运河北方的最终码头。这样使其积水潭中部水面(即后海)的东北岸(今烤肉季一带),成为贯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运河的北方终点码头。故此,积水潭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华的商业区。当时湖内是“胪舳蔽水”,岸上是车水马龙,酒馆茶肆、商贾戏班云集,盛极一时。在银锭桥还出现了“银锭观山”一景,是京城望西山第一佳处。
名士汇聚有名篇。什刹海周围主要的王府有恭王府、醇王府、庆王府、钟王府、涛贝勒府等。这些王府现保存完好。近现代的名人故居主要有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梅兰芳故居、溥杰故居、张伯驹故居、马海德故居、张之洞故居、萧军故居、田间故居等。
什刹海新景——北京胡同旅游。什刹海畔的古寺庙主要有什刹海寺(现已变为民居大杂院)、汇通祠(现为郭守敬纪念馆)、广化寺(现为北京佛教协会所在地,广化寺还曾是北京图书馆最早的馆址)、净业寺、广福观、火神庙等,这些寺庙道观现已修复一新。古石拱桥有银锭桥、金锭桥、德胜桥、万宁桥。老字号有烤肉季、会贤堂旧址。古商业街有烟袋斜街、白米斜街、荷花市场等,烟袋斜街还是元代时的古商业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