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察德与才

(2010-10-12 07:07:22)
标签:

司马光

《资治通鉴》

小人

德操

才德

杂谈

分类: 思想理论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在论及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后,对如何选用人才有一段精辟、独到的议论。  

  他把人才分为四类,才德全备的人称之圣人,才德两缺的人称之愚人,德操多于才能的人称之君子,才能多于德操的人称之小人。认为选取人才,治理天下,要把德置于首位,首选圣人和君子;假使没有圣人和君子可供选择,与其使用小人,不如使用才能一般的人。

  司马光讲了理由:君子凭借才能而行善,小人倚仗才能而作恶。凭借才能踏实做善事的,肯定能做好善事;倚仗才能做坏事的,坏事也没有办不到的。才能一般的人有时即使想做不善的事,也不会做或做不到。而小人的智力却足以实现他的目的,为害会更严重。

  由此他感叹:德是人们所敬重的,才是人们所爱慕的。爱慕的东西人们容易去亲近它,敬重的事物人们容易去疏远它。因此,古往今来的当政者,有很多被才能所蒙蔽,而对品德少有留意。纵观古今,邦国的乱臣,家庭的败子,多属于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倾国灭家。所以治国理家的人,如果能够明察才与德,知道哪些人该重用,哪些人该不用,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得更好。

  尽管有时代和立场的局限,但司马光之论也不乏真知灼见。特别是“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的问题,古往今来并不少见。人们往往注重政绩,而对个人品德疏于把握,将一些生活作风和个人品质方面的问题归之为“小节”。殊不知,德才考察一旦脱节,后果也会很严重。

  林则徐有一则著名的“十无益”格言,其中多处讲到才能与品德的关系。他强调,“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从中可看出,让有才无德的人出来为民办事,不但办不好事,反而为害尤烈。

    这些精辟的警句,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笑对人生
后一篇:永远牢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