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

(2010-09-28 13:51:02)
标签:

中国

唐山大地震

文化产品

文化载体

形神兼备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今天的中国,每年创作的歌曲、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堪称海量,规模空前。然而正如文化部官员前不久针对“低俗化”问题所发问的,其中能传唱传世、能与先辈留下的八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有多少?只怕答案不容乐观。

  令人深思的是,不但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已难留住受众,就是某些以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为己任的所谓“高雅”文化产品也难留住受众,屡屡出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评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的尴尬现象。有人说,正是主旋律的使命限制了思维的空间。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种不得门径的无能借口。给人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的美国大片《烈火雄心》、《阿凡达》就没有“主旋律”?让观众眼噙热泪、赚得票房和口碑的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就只有“商业化”?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任何一种文化载体,无论色彩上怎么美轮美奂,造型上怎么新颖奇特,音效上怎么震撼全场,如果缺乏那一种风骨神韵、价值理念,顶多是一场“视觉盛宴”,只会带来感官的刺激与享受。流芳百世、享誉中外之作,莫不形神兼备。尽管《唐山大地震》在如何凝“神”聚“气”上还只是牛刀小试,但它真正打动人心的,正是气贯全篇的那种精神与价值内核。有形无神的文化产品,是不可能“化人”的,也注定是短命的。

  有神无形,同样行之不远。可以说,“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从来未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缺位过,自始至终都在烛照着中国人前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文化产品还不善于表达它。撇开主流,执著于极端个性化的精神叙事,固然难以赢得大众的共鸣;但用大而无当的方式、居高临下的气势、顶礼膜拜的讴歌去表达,受众更会在不能承受之重中自觉远离。惟有选择那些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群体人格的精神价值,从人性的角度去解析,用平等的视角去阐述,以艺术的手段去展现,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内心,让人们在欣赏与享受中自我升华,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化大众”。

  今天,在世界文化交流交融频繁的大势下,我们该如何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提取当代的精神元素,从当代中国人的奋斗实践中提炼时代的共同价值?进而艺术地贯穿于我们的多样文化载体中,在普及中让公众更好地享受文化的熏陶,在“走出去”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值得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