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说月明
(2010-09-21 23:48:35)
标签:
中国月亮《东京梦华录》唐书·太宗记月色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已有拜月、祭月的礼制,《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夕月”者,拜月也。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竽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代就开始时兴,唐代盛行。宋代中秋节赏月之风更盛,在京城开封,富贵人家装饰台榭,预备美酒佳肴,临轩赏月。民间百姓也争上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此时此刻所有的酒楼都装饰一新,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高楼酒家、琴瑟笙竽悠扬,歌舞之声通宵达旦。至于铺席之家,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虽然简朴,但气氛融洽,全家团聚,不肯虚度良宵。大街小巷,赏月之人,熙熙攘攘,直至破晓仍络绎不绝。
中秋月明,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钟情于月,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由于诗人的气质、情愫、审美视角,以及理想抱负的不同,因此,他们笔下的月色与情韵各异。李太白性情旷达、豪放,因此笔下的月色意境开阔:“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韦庄缠绵,沉湎于脂粉,他笔下的月色雍容娇媚:“莺啼残月,绣阁香灯灭。”杜甫的抱负远大,他写的月色当然气势恢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而王维则遁迹空门后,一心向佛,月色也显得清空超脱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月色成了无纤尘:“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苏东坡真不愧是中国古代最为全面的文人之一,一句“一杯未尽银阙涌,乱去脱坏如崩涛”,低回中转酣畅,激越中出委婉,实为中秋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著名书法家米芾则是借神话传说来咏月:“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反复诵读咀嚼,也是别有一番味道儿。而皮日休的“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从中秋一事出中秋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关于月亮的传说,中国有,外国也有。印度人说月亮上的阴影是一只兔子。北欧民间传说,月亮里的阴影是两个勤劳的孩子,他们用木棒扛着一只水桶,正在不断地去银河打水呢!太平洋所罗门群岛的人们说,月亮里有个跛足的青年,由于他在爱情上不专一,欺骗姑娘,受了谴责,不得不躲到月亮里去,过着孤独凄凉的生活。一串串优美动人的故事,犹如一根根闪光的银丝给月亮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使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丽迷人的形象。
如今,人们崇拜月亮,赏月的兴致依然不减,这不仅仅是因为月亮的形象十分美好,让人感到温柔、恬静、清丽可爱,而且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的心理和人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近日读到一篇《人生如月》的散文,文中这样写道:“人生如月,皆有阴晴圆缺,我们大可不必颜随势改,气逐时移,得志时趾高气扬,失意时垂头丧气。”的确,人若于月亏之日想到月圆之时,识得世事易变之理,即可于逆境之中败不衰,气不馁,态不失,达观处世,宽心养身,活得自信、洒脱、轻松。无论顺逆得失,我们都应以平静的心态,接受世界,从容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