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园今又惊梦来

标签:
底片奥尔大水法残迹柏石曼圆明园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0-08/09/07/hwbwy809bb004.jpg |
谐奇趣于1751年建成,主楼上下三层,楼前有一道两层的月形台阶直通二层,台阶前方是海棠形的喷水池。由照片可见主楼的屋顶已经坍塌,但建筑主体受损并不严重。到1922年左右,主楼已经变成一片瓦砾。现在从遗留的大量石制构件还能看出建筑原先大致的格局。 |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正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根据12帧于圆明园被毁后13年拍摄的底片冲洗出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两帧100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首次与中国公众见面。
1867年,一个名叫恩斯特·奥尔末的德国人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不久后他进入中国海关工作。1872年,他被调往北京。当时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经常去圆明园东北角的西洋楼景区野餐游玩,彼时的圆明园还没有彻底废弃,朝中也正进行着重修的议论,不过西洋楼景区由于地处偏僻,守卫稀松,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入。这座光华不再的废园给奥尔末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日记中他不仅称它为建筑样式中西结合“最极致的样本”,更醉心于建筑残迹上那些精美绝伦的琉璃装饰。凭着一个摄影师对美丽画面敏锐的直觉,他用照相机记录下了他看到的。奥尔末在中国一共待了46年,退休后才偕妻回到德国,1927年在家乡去世。后来,他的遗孀将这些有关圆明园西洋楼的底片交给了德国建筑及艺术史学家恩斯特·柏石曼。柏石曼同时也是一名汉学家,他曾在中国的12个省旅行,行程数万里,出版了至少6部论述中国建筑的专著。1929年,一位名叫滕固的中国留学生听说柏石曼藏有这组底片,专程到访。柏石曼不但出示了12帧底片,还有一帧奥尔末亲手绘制的西洋楼景区平面图,图上标注了照片拍摄的位置和角度,并注有绘制日期——1873年11月,以此为照片的拍摄时间划定了界限。从目前找到的数据来看,这组底片已经是拍摄时间最早、最接近西洋楼原貌的影像数据。
滕固说服柏石曼借出这套底片,于1933年在上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一书。此书共收录图片15幅,包括滕固根据奥尔末的手绘图纸复制的西洋楼景区平面图、滕固友人于1932年拍摄的大水法残迹、托马斯·查尔德所摄观水法旁钟形门,其余12张均由奥尔末的底片直接制版印刷。这批底片在运往上海途中受损,大水法那张底片断为两半,在滕固的书中可以看到痕迹。
通过这本书,奥尔末的作品为中国人所知,该书图片也被反复引用,或被复制做小型展览。但奥尔末的原作底片,以及由底片直接冲印的原件照片从未在中国大陆公开过。
柏石曼拿回底片后一直小心保管,直到去世,再没有示以世人。1987年,他的孙子将这批底片售出,之后又辗转流至中国台湾,为秦风老照片馆收藏。直到最近,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倾力支持下,这些底片得以重新制作。经由这些照片、这些底片,我们又可以追忆“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思寻它落寞之后的百年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