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坐标上,她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肥沃黑土带之一。
在中国的版图上,她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半海南岛。
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蛮荒。几代中国人在这里写下悲壮而辉煌的拓荒史诗。
60多年后,北大荒变身北大仓,她每年产出的商品粮可以供应一亿人口。
今天,我们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追寻那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
这是人类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拓荒诗篇。百万人的青春在这里激荡,命运在这里交响。历经漫漫岁月、雷电风霜,镌刻出英雄的北大荒群体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北大荒的土地上,英雄儿女灿若星辰,每个人都是北大荒的一个生动缩影,但即使把所有的缩影都拼缀起来,也难以完整地映照这段厚重的历史。
1958年,北大荒开拓史揭开了重要一页,先后有十万官兵进驻荒原。
云集了6万多名拓荒官兵的密山小城,几无立锥之地。于是,荒原上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动人场景:几万名官兵打着红旗,挑着行李,背着孩子,穿过山林,越过沼泽,直插北大荒茫茫无际的腹地。
从此,荒原上有了一条条路,播下了一粒粒种子。
他们,是14万名复转官兵,20万名内地支边青年,54万名城市下乡知青,10万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此外,还有来自北京、天津等城市的2000多名青年垦荒队员等。
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身份,但一踏上荒原,就汇聚成一支为了一个大目标而舍生忘死、奋斗不息的浩荡大军。
葛柏林,佳木斯知青。1968年来到八五九农场。知青回城的大潮中,他和爱人——北京知青林莉,选择了留下。
在后来的岁月中,留下来的葛柏林夫妇,和所有北大荒人一样,面对的是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新时代。
1984年的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国营农场应继续进行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办好家庭农场。”
“生活费、生产费自理,土地到户、机械到户、核算到户、盈亏到户”——家庭农场模式,意味着习惯了“起床吹号,上班吹哨”的北大荒人,要成为投入、生产、利益和风险自担的主体。
一时间,人们心里都没了底。
北大荒向何处去?北大荒人开始新的思考。
1985年的早春,葛柏林夫妇包下了农场深处的一块荒地。
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葛柏林的家庭农场开出荒地5000多亩。
1995年,北大荒100多个国营农场衍生出20多万个家庭农场,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一年,北大荒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亿斤。
历经十几年艰辛探索,经受着脱胎换骨般的阵痛,北大荒人终于走出了一条改革的新路。
在挠力河畔的家庭农场里,年过六旬的葛柏林正在谋划着开发旅游项目。“北大荒已由开荒转变为‘保荒’了。我们有湿地保护区,有这么好的山水,搞旅游前景广阔。”
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葛柏林为儿子取名叫葛麦,孙女叫葛豆豆。
从开发到建设,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就这样默默坚守、默默继承、默默耕耘。
这是一张保障粮食供给的壮丽答卷。为国家产粮,是几代北大荒人的庄严使命。穿越60多年的时光,漠漠大荒铸就“中华大粮仓”
如今的北大荒,已经从一片蛮荒之地变成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她的耕地已拓展到4000多万亩,如果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可以排21位。
她去年的粮食产量达到330亿斤,其中商品粮总量就占305亿斤,那是一亿人一年的口粮。
她累计生产粮食3590多亿斤,累计向国家贡献商品粮2760多亿斤。
开荒播种,多产粮食,是一代代北大荒人的使命,甚至是“宿命”。
北大荒有40年的时间,是“麦豆一统天下”的单一种植结构。
向亘古荒原要粮,艰难程度难以想象。
艰辛的探索,换来了黑土地粮食产量的“三级跳”。
——1995年,在积蓄了近40年后,北大荒粮食年产量首次超过100亿斤。
——仅仅用10年时间,北大荒人就让这个数字翻了一番,2005年产粮200亿斤。
——4年后,又一个“百亿斤”台阶被征服。年产量和商品量双双突破300亿斤。
“黑土地综合产出的潜能还能进一步发挥,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快速达到400亿斤。”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党委书记隋凤富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北大荒的希望,更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或缺的保障。
北大荒113个农场与全省65个县的45个唇齿相依,充分利用共建共享机制,将助推全省三分之二的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是一幅崭新而恢弘的蓝图。
这是又一次意义深远的拓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