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的当涂:诗性的土地

(2010-07-31 16:36:10)
标签:

太白楼

诗性

望天门山

巨川

李白

当涂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当涂秦时称丹阳,是全国最早的建置县。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当涂县归属之。它地处长江东岸,有过“吴头楚尾”、“南北津渡”之称。当涂最具风采、最为精华处在采石矶,其旧称牛渚矶,唐时因“昔人采五色石于此”而得现名。

  在当涂,有一个妇孺皆知的传说:楚汉相争,项羽退败乌江,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请渔人将乌骓马渡至对岸,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因此得名。后世有“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是因为长江在此变为南北流向。伫立采石矶,遥看浩浩长江,东西流向变为南北流向,如此千古奇观,古人不得其解,于是引发了无数疑问与丰富的想象,进而见诸于一首首诗篇,足见传说、神话是诗歌的发酵剂。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五绝《牛渚矶》。这位诗仙先后七次来此游历,频频登临,每每咏唱。晚年驻足石矶,流连忘返,以至病殁采石,后移葬附近的龙山,再移青山,最终长眠于这片具有诗性的土地上。

  李白第一次到当涂时,还只25岁,此次留下的诗篇,就是那首闻名于世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当时江心洲尚未形成,采石矶附近江面是一望无际的碧水洲渚。站在采石矶头,可以居高临下,南望天门中断,大江横流;北眺绝壁巨川,连峰相向。稍有风助,即可出现“涛似连山喷雪来”的景观,这给李白的感官乃至心灵带来巨大冲击。一流的山水,遇上一流的诗人,便能迸发出一流的诗歌。采石矶的诗性体现于此。

  此后李白屡屡前来采石矶,在当涂一带写下5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名篇,这种现象非同寻常。诗仙缘何对采石矶情有独钟?推究起来似有三大原因:

    一是自然景观。李白大半生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但所喜欢的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要在这些奇崛之处与天地星辰同呼吸,与天仙神灵相往来。采石矶的景观也许符合他的性格,才如此激发与触动他的诗兴。

  二是人文环境。大凡名山大川总会留下文人学士的足迹。李白非常敬慕南齐诗人谢朓,推崇谢朓“清真”诗风,并在诗中多次提到他。因此“悦谢家之青山”,李白自然将其视作心灵的归宿。

  三是投亲靠友。李白经历了二次放逐后,晚年奔走衣食,穷苦潦倒,“其荣也至极,其辱也难堪”,但踏入当涂,因族叔李阳冰的生活照顾,李白找回自己,常与新朋旧友饮酒、品诗,以至至今流传李白“醉酒溺江”、“捉月升天”、“骑鲸飞天”的传奇故事。李阳冰做过当涂县令,是李白为后事之托所选定的人。后来李白病重之际,枕上授稿,请他编集作序。李白的这一选择是对的。李阳冰不负重托,他的《草堂集序》成为后人研究李白最权威的文献。

  李白的终老有“病卒说”、“溺死说”等,谜团甚多,但葬于当涂青山是确凿的。李白墓用呈圆形的方块青石垒成,墓碑上刻有“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传是诗圣杜甫的手笔。墓园幸存一块宋代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并有李白墓葬迁徙过程的准确记载。这是当涂人的保护功绩,也是中国的文化之幸。

  地以人传。自从有了李白诗篇,采石矶便名扬四海。凡是读了《望天门山》这首诗的人,无不渴望有机会一睹天门山为快;凡是到了采石矶的人,无不惦念能有机会登上太白楼观览;远眺犹感不足者,更要登上游船,穿越天门,亲身体验天门山之意境。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云:“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中的采石矶正值凄凉秋色,不着颜色,尽得风流。正如有诗家评述的,“诗至此,色相俱空”。

  采石矶景观主要在翠螺山南麓和东麓,以西南端临江处的太白楼一带为最集中。在诸多景点中,太白楼是灵魂,众多游客皆以游太白楼为重点。中国之大,李白之受人敬慕,使得以太白命名的楼阁、祠堂在各地不下20余处。然而,采石之太白楼因为与太白之诗魂相系,更负盛名,而且历史最久,最得形胜,也最能体现太白的风骨。 

  太白楼面临长江,背连翠螺,浓荫簇拥,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合称为江南著名的“三楼一阁”。它初建于唐元和年间,原名“谪仙楼”,距今有千余年历史。清雍正八年改名为“太白楼”,亦称作“唐李公清莲祠”,历代均有修缮。2009年修缮后的太白楼,主楼三层,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楼上设两尊黄杨木太白雕像,一立一卧。太白楼、李白祠历来是名人雅士歌颂和凭吊李白的胜地,陈列大量古人的诗书、画作,如白居易、杜牧、刘禹锡、贾岛、孟浩然、王安石、苏东坡、梅尧臣、曾巩、沈括、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赵孟頫等。而郭沫若、赵朴初、楚图南、吴作人、钱绍武、范增等现代名家撰写、绘制的匾额、楹联、诗作、壁画,洋溢着文墨书卷之气,成为最具诗性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人们能够看见,韩愈曾在此颂扬“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白居易仰啸“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而当代诗人余光中干脆呼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作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人世沧桑,岁月如流。往年之诗是无形画,而画是有形诗。如今古风雅韵不再,但李白精神永存。 

  中国是诗的国度,群星灿烂,高峰迭起,李白是群峰中凸起的巅峰。李白在当涂逝世之前,写完最后一首《临终歌》,发之于声,是李白的长歌当哭;形之于文,是李白的自撰墓志。低首轻吟,掩卷而思,我们仿佛觉得李白真化成了一只大鹏在九天翱翔。李白景仰这片诗性的土地,而诗性的土地孕育了李白。李白与采石矶同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走进微山湖
后一篇:八一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