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版《红楼梦》
标签:
电视影视《红楼梦》贾宝玉杂谈 |
分类: 老年天地 |
|
|
随着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一些地方台的开播,关于《红楼梦》的改编问题,一时成了热点话题。有叫好的,有拍砖的,但是总体看来,似乎批评的声音较占主流。不论从演员的选用,还是服饰的设计、对白的语体风格、音乐的创作等等,都多有质疑。
媒体报道,导演李少红在率剧组做客东方卫视的节目,一度情绪失控,怒斥这些负面的意见对该剧的全体主创不公。从观众的角度来讲,对一部剧作直率地表达其好恶,本是无可厚非。作为该剧主创,这个时候要避免意气用事,也不必和批评者打口水仗,而要尽量对观众的一些质疑作正面回答。
改编名著难,改编《红楼梦》这样的名著更难。每一个读者的心目中,都有一部自己所理解的《红楼梦》。那么,电视剧在改编时要想调和众口,几乎难于登天。不过新版电视剧这次有一个宣传点,称其是完全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来改编的。这就又引起了另一个问题,即电视剧改编要不要完全忠于原著?即使要忠于原著,又怎样才能把小说这种用文字形式呈现的艺术不折不扣地搬上荧屏。这又不能不令人想到越剧《红楼梦》的改编问题。
越剧《红楼梦》改编于1962年,当时阶级斗争说正在大行其道,该剧的主题,如果对照今天红学界的主流观点和任何一个版本的《红楼梦》小说来看,都不能说它“忠于”了原著,但对其艺术成就,却无人敢于否认。
《红楼梦》是迄今为止,中国文学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内容的丰富,刻画人物的传神,语言的生动,思想境界的博大深刻,都是无可企及的。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头绪繁多,所以如何把握原著的精神,改编时秉持什么样的原则,对于电视剧改编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统观《红楼梦》全书,它是以宝、黛、钗三者的爱情为主线,以贾府的家庭生活为背景来写作的。在纷繁的现象背后,作者着力写出了人类感情生活中“缘”与“盟”之间难以调和的悲剧冲突。所谓“缘”,就是各种外部条件促成的一种婚姻的可能性;所谓“盟”,则是指男女双方发自本能的一种精神上的相互认同和吸引。在对待两性的态度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既有追求精神自由、性灵飞升的一面,又有渴望家庭和睦、安稳踏实的一面。但是现实永远是不完美的(在《红楼梦》中,完美的对象只存在于太虚幻境中——“兼美”象征的就是这种的理想),“黛玉之灵窍”,“宝钗之仙姿”,永远不可能集于一身。林黛玉这一缕诗魂,在现实的人间烟火中很难找到升腾的空间。薛宝钗的温厚贤淑,又多少缺了些纯粹感。小说正是这一点上,触动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点不满足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贾宝玉的悲哀,其实也代表芸芸众生们普遍的无奈。《红楼梦》由此也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所谓“色空”、“盛衰”、“真假”、“有无”、“好了”等等,皆由此引发。但是这些概念都只是在悲剧发生过后,当伤口已经愈合,伤痛得到平复时,才生出的感慨。它是经历了大悲痛以后的冷漠陈述,没有了惊心动魄,而多了些旁观的意味。
这些内容,新版《红楼梦》的改编者们能体会得到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