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死地”
(2010-07-12 20:42:39)
标签:
农民起义领袖历史名人门户之见龙廷李自成通山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湖南石门县夹山有李自成的陵墓。
对于李自成的死,长期以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通山战死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至湖北通山九宫山,走投无路被当地游民武装杀害;一种是“夹山禅隐说”,说李自成兵败南下到湖南石门夹山,遁入山门削发为僧并在此坐化升天。新版《辞海》在“李自成”条目中既维持了“通山战死说”的正统说法,又用括号附加了一句“另传有隐于石门为僧之说”。
当今,哪个地方有历史名人,哪个地方就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发展旅游经济。于是一些地方为了争抢历史名人,胡编乱造历史名人的籍贯和生平活动,把历史名人与本地牵强附会地联系在一起。李自成的“死地”——无论是通山还是夹山,如今都成了旅游胜地。
李自成虽然是一个失败的农民起义领袖,但他的英雄形象似乎比陈胜、吴广和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要“高大”得多。郭沫若在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自成的感情可谓爱恨有加,其评价也相当正面:“李自成的为人,在本质上和张献忠不大相同,就是官书的《明史》都称赞他‘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看他的很能收揽民心,礼贤下士,而又能敢作敢为的那一贯作风,和刘邦、朱元璋辈起于草泽的英雄们比较起来,很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气概。”既然李自成是一个英雄,那么他的死就应该是英雄式的。何谓英雄式?在文人笔下就是“青山埋忠骨”、“马革裹尸还”。英雄死于战场方显英雄本色,而“通山战死说”正是英雄式的版本。
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争议上,个人感情是形成门户之见的重要因素。“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是当年歌颂李自成的一首童谣,如今我们在研究考证李自成的“死地”时,也不妨“开了大门”——摈弃门户之见,惟其如此,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