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塘
(2010-07-05 22:31:06)
标签:
火塘爷们儿草辫父老乡亲瓜干胶东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30年前我老家胶东一带的农村,每家都有一处火塘,那是正房的明间里用砖垒起的一个方形火炉子。火塘垒好后弄几节铁皮烟筒接上,然后再将火塘内的木柴点燃,一家人就开始围着火塘取暖了。
胶东半岛的冬天,是段漫长的日子,3个多月的冬季,严冬料峭,天寒地冻。萧瑟的秋季里,庄户人收拾完庄稼,粮入囤,草归垛,无别的营生了,便开始了“围冬”。那个时候生活得很苦,家家户户买不起铁炉子和煤炭。所以,烤火取暖多用树木、树枝或玉米棒之类。
过去的时候,人比较多,一家人七口八口的家庭户多的是。吃过夜饭,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周围,谈天论地,南山的野鸡、北坡的兔子;天上的星,地上的钉,无所不说。此时窗外北风呼啸,寒气袭人,屋内温暖如春。这时候孩子们最爱偎依在爷爷奶奶的怀里听故事,讲笑话了。
小小火塘,炉火正旺,火苗起伏,热气拥着房内的一家人。全家老小团聚在一起,尽情地享受着人生的天伦之乐。这个时候,女人们也不闲着,缝补褂子、织袜子,辫草辫,搓绳,也有的纳鞋底,或端着小簸箕剥花生……
晚上的男爷们儿玩耍得更有兴致,炉火旺,热水方便,便早早泡上一壶花茶,然后慢慢地品尝着,当然这些爷们儿算是生性比较温顺、柔和的了。还有的乡村爷们儿,喜欢饭后再喝上几杯酒,三五个一伙,往火塘跟前一围,就海喝起来,这类爷们儿多数性情粗犷、豪爽,说话嗓门也大。由于屋内气温高,有时候干脆光着膀子喝,头上冒着汗。这些喝酒的其实也没有什么好酒喝,胶东地区种地瓜花生多,庄户人多用地瓜干换酒喝,然后剥点花生炒炒,再捞几个咸萝卜切成丝儿,几根大葱,两盘小菜,喝得自在悠然,心里也感到痛快,别说多么惬意了。
火塘就这样在冰天雪地里伴着乡村的父老乡亲度过了一个个寒冬。
火塘,胶东的乡村人一抔泥土,几块砖头,一辈子人生。无论是富贵还是贫困,它都伴着我的父老乡亲把炽热的生活,深挚的乡情,浓酽酽的亲情,暖烘烘的难掩兴奋之乐,一并留给了使人永久回味的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