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天书
(2010-06-19 07:48:07)
标签:
书法黄河奇石水木清华曹操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
有人说,它是天公造字;有人说,它是黄河天书;更有人说它是天赐瑰宝……万般评说,皆因它是从石头中长出来的文字。
这四方天工物语——
四方黄河文字奇石“水木清华”,也有着黄河儿女的一段传奇。因为它来自于一名中国军人和军事记者走马大河上下,历时六年的求索与发现。
人,安逸往往不曾记忆,而磨砺却烙印在心里。高原、边防,沙漠、戈壁,这六年的分分秒秒,可说是永远保存在我的生命记忆中。其间,最为难忘的当属黄河奇石对我天工物语般的启迪与洗礼。
也许,我真的与石有缘。采访闲暇之余,杏花酒舍,边境小镇,我曾捡到过许多神奇的小石头: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松鼠……一个个神情各异,千姿百态,趣味无穷。
一个周末,我和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石头的朋友,来到兰州黄河岸边“寻宝”。路遇一个积存着许多黄河石的农家院,经攀谈,我们便在这个老乡家里挑选奇石。据老乡说,这一带家家户户都有许多石头,这满院子色彩斑斓的黄河石,是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从黄河岸边上一块儿一块儿背回来的。
日落西山暮,汗打背上衣。不知不觉中,满院子的石头被我们翻江倒海般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在拣出来的30多块儿石头里,我忽然看到两块有点像汉字的石头。单独拿出来仔细观瞧,我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这不是“清华”吗?我惊喜得差点叫了出来。但见:
作为文字,“清”少两点水,本为缺憾,但它却让我想起了一个典故: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统率大军西征张鲁,途经汉中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中惊涛拍岸,犹如滚动的千层雪浪,“藏石墨数十万斤”的曹公顿时才思泉涌,研墨挥笔写下“衮雪”二字。随从不解其故,问“衮”字怎么少三点水,曹笑曰:“江中之水甚矣,何须画蛇添足?”于是,“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的典故流传后世。据说,这块至今保存在陕西汉中博物馆刻有“衮雪”的石碑,是曹操留存世上的唯一墨宝。
今日邂逅“清华”,一直怀有深深情结的我不禁突发奇想:清华大学有个“水木清华”园。史书上载,此意出自晋代诗人谢混:“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康熙皇帝为此写下了《水木清华》牌匾。若再得“水木”,
2007年隆冬,一向少雪的兰州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就在这天傍晚,有位好友突然打电话说,兰州西固区一农民夫妇在修路时捡到一块“木”字奇石:“木”呈行书,顶天立地,犹如参天古树。这方奇石刚刚问世,便似梧桐招凤凰,引得门前人来车往。在兰州,有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谁家捡到了一块好石头,那真是牵动四面八方的稀罕喜事,比娶个俊媳妇还招人眼热。
踩着地上的积雪,聆听着脚下咯吱咯吱的雪声,推开柴门,犬吠迎客。面对真诚和执著,这对农民夫妇被我的“清华之梦”感动了,最后就像和自己的孩子分别一样,怀抱着这块“木”字奇石照了相作为纪念,才依依不舍地把它递给了我。
为了这方“水”,我在甘肃、青海、陕西,甚至新疆等地,或相托朋友,或登门造访,都寻觅过,可说是驾长车,踏破了贺兰山。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关于黄河奇石,人们不得其始更不知所终。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它沿途接水纳川,融河汇溪,九曲十八弯,以上千米的落差日夜挟泥裹沙数亿吨,奔腾不息,浩瀚东去,把上游峡谷中的山体岩石推至日月之下,经过不停的冲刷、撞击、磨砺,终于在兰州这段平缓的陇中盆地沉浮、漂落,生成了质地坚硬、造型饱满、色彩动人的天然奇石。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称黄河奇石为“黄河魂石”,这个“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