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专家就是世家
养生到底有多热,看看电视就知道了。“养生类节目火得一塌糊涂,基本上都是各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几个之一。”某电视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频道总监这样说。“这些节目的粉丝以中老年为主。原来我们频道有个做饭的节目,本来很火,但由于和兄弟频道的养生节目同一时间播,收视率已经明显下降了。”
火爆的不止是电视节目,还有图书市场。“电视也好,出版也好,在做某个项目前都要做市场调查,基于此结果,电视和出版才会推出相应的节目去迎合观众心理。”曾在出版社工作的杨小姐说。“养生是个社会潮流,社会思潮背后是社会心理。养生书的数目是和公园晨练人数、健身房普及率成正比的。”
在电视台和出版社的介绍中,嘉宾和作者不是专家,就是“世家”。“专家不一定都愿意出来,我们也要在这些愿意出来的人里面选形象好、口才好的,这样利于包装嘛。”南方某出版社养生类畅销书编辑告诉记者。而据某电视台频道总监透露,这些养生节目中,有不少都是“江湖游医”。
电视台需要收视率,出版社需要销量。耸动的完全肯定或否定句显然比严谨的术语更能吸引眼球,比如“医学文献中没有一个补钙过多而得病的”或者“牛奶是牛吃的,不是人吃的”。而大师的疗效也是绝对的,“她5天让脊髓横断1年2个月的病人站立行走”,“经过他几个月的调理,得红斑狼疮的孩子已经痊愈了”。因此,只要相信大师,健康就可以“彻底说清楚”,吃出来的病,也能“吃回去”,最终达到“无毒一身轻”的境界。
这些“神话”经由大众媒体传播后被放大。“媒体有责任对专家进行选择,对其所讲内容进行核实和确认。”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志安说。“电视和图书,本来就是普及知识、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具影响力和相对公信力的平台。”
张悟本们的试验场
热衷于养生的不仅是中老年人。2009年,26岁的李霞(化名)总觉得体虚,睡觉不安稳,就在网上搜“黑眼圈是怎么回事”、“脸上长痘说明什么”。这时她在网上看到一个方子:阿胶枣加黑芝麻磨成粉制成膏后,对女士有非常好的美容效果。这就是被称为“健康教母”马悦凌的固元膏,她还曾在《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中提出“生吃泥鳅可治虚火”的理论,据中新社报道,日前四川已有百余人因生吃泥鳅感染寄生虫住院。
“反正有没有用我不管,基本都是五谷杂粮,吃不坏就是。”李霞一口气做了3斤,每天吃两大勺,但没过多久便感觉鼻子喷火,她赶紧停了下来。固元膏算是过去了,但她最近又开始吃黑豆,因为“网络上中医说黑色入肾”。“食补很高兴啊。吃吃喝喝,不用看医生,但为身体作出了贡献。”李霞说。
正是李霞这样的人支撑起了养生市场。“你看这些特别关注养生的,大多数是我妈那个年纪的人。人人都有几本精编的养生书籍,大家讨论起健康,吃什么补什么头头是道。其实我觉得到他们的年纪最好的保养是适当运动,心情愉悦,定期体检,及早发现。他们可不这么说,经常是那种谚语,‘吃萝卜喝白开(水),天下诊所不用开’,毕竟是讳疾忌医吧,他们喜欢这种温良的‘医学’。”李霞说。
悟本堂说“常识大家都知道”,专家们也开始谈常识。当媒体已经揭开张悟本“神话”外衣后,5月28日,卫生部举行了发布会,邀请众多国内权威健康专家对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绿豆可治百病”、“喝酸奶将阻塞血”等养生理论予以驳斥。吉林省中医药学会也组织了一场“中医养生论坛”,在会上,专家们痛批“张悟本之流的养生疗法坑人害己”,并声称“要夺回中医养生阵地,弘扬中医正气!”
养生市场的火热并没有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据卫生部去年关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仅有6.48%的人群具有基本的健康素养,而基本健康素养的内涵也仅限于会自测血压、会打急救电话120等能力,调查项目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
在一个已经纷乱的养生市场里,专家们在一轮轮“抽风式养生热”后才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所谓“常识”,是需要依靠专家们早早来给我们普及的,普及工作正是专家的重要职责。给张悟本们提供培养皿的,绝不仅仅是你我身边那些“盲目的养生爱好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