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承这样写自己的父亲是很不妥当的

(2010-05-19 13:24:27)
标签:

老子

叔祖母

我和父亲季羡林

子为父隐

季承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季承这样写自己的父亲是很不妥当的

                                           戚平然

 

      季羡林大师于2009年7月11日辞世。在他离开我们还不到一年时,他的儿子季承写了一本书《我和父亲季羡林》。此书出版后,舆论一片哗然,让季羡林大师死后也不得安宁。

     在季承先生的笔下,季羡林大师很像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虽然在学术上成绩斐然,颇有建树,但家庭生活却毫无幸福可言,对儿子和妻子一直都很冷漠,是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过继给叔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生前身后都深陷种种纠纷。

    与绝大多数儿子写老子的回忆录相比,《我和父亲季羡林》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一种苦涩和悲怆。季承先生用了20万字的篇幅,在书中历数父亲季羡林的家族小史和人文情怀: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战火中漂泊的留学生活,艰难迷惘的“文革”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盗,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缘……在季承先生笔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写道:我父亲是一脸大麻子,我母亲长得很漂亮,父亲给我叔祖母、母亲、姐姐和我的是冷漠,父亲一直和家人保持着的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我一直不认识你们所说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等。

    儿子这样写老子,把老子剖开给世人看,笔触是很残忍的,表达是淋漓尽致的。季承先生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父亲,是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父亲形象,他也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

    笔者认为,儿子这样不留情面地解剖老子,是为常人所不能接受的。我们国家有“子为父隐”的古训,并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季承先生这样写自己的父亲,尽管真实,却并不符合传统父子伦常的,也是有失厚道的。父亲固然是一家之长。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定还有比家更广阔的天地,比亲情更博大的情怀,三过家门而不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些都是社会对于男人的要求。常常有这种情况,当一个人专注他的事业的时候,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和事便会有所忽略,这也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做儿子的连这一点都看不透,说明他并不真懂他的老子。

    我们抛开这一切不谈,就事论事地说,季承先生这样写自己的老子,把父亲所谓的一些性格上的缺陷端给世人,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和必要呢?我们敬仰季羡林大师的学问和品格,他生前研究了那么多的问题,写了那么多的好书,为他人为社会捐了那么多的善款,如果他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或在处理与家人的关系时不够周全,疏于示爱,这也无损其学术上、思想上的光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又能如上帝一般十全十美呢!

是什么原因让季承先生下决心“不为尊者讳”,写这样一本书呢?别开生面地讲述季家故事呢?季承先生坦言说:我这样写自己的父亲,绝不是为了诋毁自己的父亲,绝没有复仇的动机。至于说是为了赚钱,为了出名,那恐怕是这样说话的人自己的想法。如果真的像他说的这样,请问季承先生,你写这样一本书的目的又究竟是什么呢? 这真的让人感慨和反思啊!

    总之,季羡林大师是有成就的学者,他的人格高尚,一生勤奋,有大学识,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是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旗帜和榜样,是国人的精神偶像和前进动力。季承先生这样写自己的父亲是很不妥当的,也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重登九宫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