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拍名著别偏离了“中国史心”

(2010-05-11 06:42:16)
标签:

中国史

四大名著

奸雄

曹操

分类: 散文随笔

 

  

  新《三国》比起老版,少了许多抒情意味的空镜、特写,叙事节奏加快了,这大概是它的优势。还未看完全剧,很难做出整体评价,但从导演高希希对媒体的说法看,新《三国》是想为曹操翻案的。新剧不仅以“曹操视角”来统领全剧,甚至想改变曹操的奸雄形象,将之塑造成一个“新型英雄”。这些年一直有为曹操平反的呼声,似乎有了“国家统一”的大义,政治家是仁义还是奸诈已变得不再重要。很多平反之声,多把“扬刘抑曹”看作罗贯中的立场,或者对历史的误解。其实并非如此。

  我认为,《三国演义》之所以被视为第一才子书,是因为有三绝:一绝在诸葛孔明,他既有隐士风流,草庐中能识三分天下,又能尽乎人事鞠躬尽瘁,是知识分子理想的化身;二绝在关云长,有单刀赴会的神威,也有义释华容的恩义,有达旦读史的儒雅,更有独行千里的忠贞,是一代名将的理想化身,所以才会成为历代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崇为“武圣”,在民间与“文圣”孔子齐名;三绝才是奸雄曹操,一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尽显政治家的实用主义嘴脸。

  有了前面两绝,“扬刘抑曹”不可避免,罗贯中不过是尊重了中国民间历代形成的公共记忆。一旦用了“曹操视角”,孔明和关云长的形象势必被弱化。中国人看历史,注重的并不是行动和结果,而是行动中蕴含的价值和理念。历史中的事件起起落落,有的事成,有的事败,现代人多关心成事之人,然而中国史观并非如此。从孔子到屈原,从诸葛亮到关羽,皆因所主之事不圆满才被民间崇奉,因为这种不圆满,更能显出人格的不朽。钱穆先生认为这正是“中国的史心”、“中国文化精义所在”。所以民间对《三国》推崇,更多的是对大人格、真性情的推崇,而决不是“只以成败论英雄”这种庸俗的历史观。

  忠实原著,或者创新,是重拍四大名著首先会遇到的难题。当然,重拍者都会说自己尊重原著精神,哪怕是创新,也会标榜为更贴近历史真实的解读。但创新一定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传统价值的新情感。当下处在一个价值观缺失的年代,缺失不是说没有价值观,而是指人们的价值认知中缺少了道德、伦理、社会、政治等多维度的判断,衡量价值的标准只剩下了财富、权力或成功。我希望这部新《三国》,至少标榜的不是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四大名著之所以有名,就在于它的历史穿透力,它所表现的价值观是经过历史与民众检验的。虽然人人可能重新阐释与演绎名著,但学问与情怀的高低,却能因此立判高下。如何把一部经过民族历史考验的鸿篇巨著搬上荧屏,本身就最能考验一个人的真实功力。

  重拍四大名著虽是不错的卖点,但最终成为时代的亮点,还是人们眼中的污点,仍需拭目以待。但我希望创作者,对这些名著能多些检点,改拍的影视剧在观众眼里才会少些缺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