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乌有”与“空穴来风”
(2010-04-20 00:00:20)
标签:
空穴来风风赋子虚赋乌有先生杂谈 |
分类: 知识窗 |
“子虚乌有”,出自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作者在赋中假托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子”是古人对男性的尊称或美称,“虚”在这里作空无所有解,故“子虚”意为空无所有的先生。“乌”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何,哪里。“乌有先生”的意思是哪里有这位先生,即没有这位先生。后来便用“子虚乌有”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或事物。
“空穴来风”是子虚乌有的反义词,可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当作“子虚乌有”的同义词来用。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对于《林海雪原》中的情节改动,尽管不少观众接受不了,但周七月说,情节的改动并不是空穴来风,都是有根据的。”
“这些反映和议论都为我们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信息,并在后来的巡视中也得到了证实。可见,群众的议论不是空穴来风,一般都事出有因。”
“关于开国将军们的口头传说在我生活的军营里流传不衰。有的传说确系子虚乌有,有的传说却并非空穴来风。”
上述例子中误用空穴来风的人,有影视编导、党政官员、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还有作家和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查阅《文选》,在战国文学家宋玉的《风赋》中可以找到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曰:“枳句来巢,空穴来风。”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有了弯曲的枳树鸟儿才来筑巢,门上有了空洞才容易进风。因此,自古以来“空穴来风”一直被用来比喻某种消息和传说有其一定的原因和根据,也比喻流言蜚语容易乘虚而入。可见“空穴来风”与“事出有因”、“无风不起浪”意思相近,而不是事出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