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了全球糖尿病之都
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更多达1.48亿!现状如此严峻,但目前我们的预防、医疗和科研能力却不足以应对
又一顶“世界之最”的大帽子戴在了中国头上,不过这顶帽子会让所有中国人头疼: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920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更多达1.48亿!我们已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最多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足2%,而60年后的今天,发病率在城市人口中已上升到11.4%,在农村人口中也超过了8%。现状如此严峻,而目前我们相关的预防、医疗、科研能力却不足以应对。培训专业医疗和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在国民中普及预防糖尿病的知识……都是当务之急。
每5位中国老人中有一个患者
这些令人震惊的数据出自最新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的论文“中国人群中的糖尿病患病率”。论文的署名作者均为“中国糖尿病与代谢紊乱研究组”成员,这项研究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组织,成员来自中日友好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等几十所国内大医院,都是从事糖尿病临床和研究的专家。
自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研究小组从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抽取46239名成人开展调查,人群覆盖了20岁以上几乎所有的年龄段。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在成年人中的比例为9.7%,而糖尿病前期病人为15.5%,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从年龄段来看,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20.4%,相当于每5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患者;即使在20岁到39岁的青壮年中,也有3.2%的发病率。此外,肥胖超重人群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达18.5%;农村人群发病率虽略低,却已与城市相当接近。
曾在印度、英国、美国多年从事流行病学研究的教授凡卡特·那瑞亚评论说:“在糖尿病上,‘中国龙’超越了‘印度象’。”印度曾以拥有5000万糖尿病患者,获封“全球糖尿病之都”称号,而如今中国患者人数几乎2倍于印度。他指出,中国的调查结果为全球敲响了警钟——人们原先以为糖尿病是城市人群的常见病,但现在看来农村人群的发病率同样很高。尤其需要警觉的是,大多数糖尿病病例(60.7%)未被诊断和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了中国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国应迅速制定和实施一般人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糖尿病的国家战略”。
传统“享受”观念有害健康
“即使根据200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数据,中国也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二。情况很严重!”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旭告诉记者,“2型糖尿病在我国迅速蔓延,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
从目前对糖尿病的研究来看,个体的遗传易感性虽然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营养、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更大。运动量减少、饮食结构西方化,都与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升高有密切联系。新西兰总理首席科学顾问彼特·大卫·格鲁克曼认为,更可怕的是糖尿病在母婴之间的传递。表观遗传学研究表明,如果孕妇营养过度,就容易引发妊娠糖尿病,胎儿在出生后更易得糖尿病——“这在印度经过二三十年研究已被证实,而这一现象正在中国上演。”
不过真正让科学家忧心的是,中国13亿老百姓对糖尿病尚未有清晰认识。暴饮暴食、缺少锻炼……中国传统的“享受”观念,正损害人们的健康。
国际合作紧急培训终于启动
大量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是基因与营养等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在临床前的“可逆”阶段(糖尿病发病前期)发现高危个体,进行有效干预。
“相关的研究和患者发现、干预,在人群抽样、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方面有很高要求。”林旭说,我国目前开展研究的基础十分薄弱,专业人才非常缺乏。
为培训专业人才,中科院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将“国际糖尿病预防研究学术研讨会”引入中国。这一系列研讨会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盟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共同发起,已在剑桥大学成功举办过10届;日前在杭州举办的第11次研讨和培训,有60多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参加。
“这对我们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会大有帮助,也能促进国际国内同行携手应对我国糖尿病快速蔓延的现状。”林旭说。“来自剑桥大学、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牛津大学、赫尔辛基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的专家,给学员系统讲述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和方向,可帮助大家在早期诊断、有效的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提高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