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峨壮观的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麦积山位于甘肃天水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街亭古镇,是中国四大名石窟之一。其它三石窟为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近处的木头为佛像的木胎,已经遭到破坏
麦积山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它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全部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

栈道上方是最大的佛像
由于它的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它的开凿年代,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都在不断地开凿和修缮。塑像72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里。
麦积山历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丈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营造的。据《梁高僧传》载,南宋永初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300余人。西魏时,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这里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曾请庚信为他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隋文帝仁寿四年,秦州使在麦积山顶修建高9.4米的七级宝塔一座,相传为阿育王84000宝塔之一。至今宝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顶,不过只存五级,并系近年重修。
最高处石窟散花搂上的塑像
麦积山石窟多凌空凿于20至70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有崖阁、摩窟、摩崖龛、山楼、走廊。窟形有人字坡顶、方塌四面坡顶、拱楣、穹顶、方楣平顶、方楣覆斗藻井、方形平顶、圆形小浅龛、盂顶。

右为宋代供奉人塑像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号和127号石窟为最大。133号碑洞,是麦积山最特殊的一个洞窟。洞中不仅有许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块石碑,有几块碑面密列贤动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称“万佛堂”。其中10号、11号、16号为众碑之精华。127号窟更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画大部皆存,笔致纵放,为后魏作风。

俯瞰石窟栈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