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年俗
(2010-02-13 22:18:52)
标签:
灶糖年俗饺子高粱米灶王爷东北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东北人过年,总的风格,大抵是传统与现代,粗犷与精细,严谨与自由相结合的。但是,东北各地的过年,仍有各自的不同,各自的讲究。我的家乡在黑龙江的张广才岭那一带,所谓的山区。山区的年与平原的年,或多或少也有些区别,与辽吉两省区别就更大了。比如说辽宁人大年三十儿有吃高粱米饭的。黑龙江人决不。过年了嘛,怎么能吃高粱米饭呢?
黑龙江人的年,从腊月廿三就算开始了。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进入年的倒计时了。到了腊月廿三,所谓“过小年”的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灶糖,包饺子,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先写点祝愿之类的话。如常见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话。然后,送灶王爷上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人非圣贤,岂能无过?让灶王爷吃点灶糖,用灶糖把他的嘴封上。办法虽然天真,但可能管用。灶王上天了,当然要放鞭炮之类。要隆重一点。
我家乡的地方志上说“二十三日过小年,俗于是日送灶神,祀以灶糖,谓灶神享之,出言必甘祖,饯时焚香燃竹撤像焚化。小年后制年糕暨各种食品,谓之忙年。扫除屋宇尘垢,门前点缀苍松,缚松枝于竿头,竖之庭院,以备悬灯亦烛天祈谷之仪也。”总之,从腊月廿三这天就开始忙年了。祭祀活动也拉开了序幕。屋子要彻底打扫一番,尤其是蜘蛛网,那是灶王爷给这家人的劣迹记的账,一定要扫掉,不留痕迹。而且,从这一天开始,家人都要和和睦睦的,说吉利话。免得让在上头汇报工作的灶王爷知道了,于自家的流年不利。
到了年三十儿,所谓除夕夜。固定要贴春联的,春联写的也都是吉利话,如“梅花开五福、竹叶兆三多”,“天增岁月人增寿、喜满乾坤福满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旧岁已赢十分好、新年更上一层楼”等等。或者根据自己的职业写一些有个性有血性有希望,自谦逊或自勉的话。同时,还要贴福字、贴门神,一个是秦叔宝,一个是敬德,一左一右。这一天,家家春联,户户张灯。这种壮景,外国是没有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一般的家庭都要吃除夕饭。这一天都要回家过年,携妻带子,到父母大人的家聚之一堂,所谓“团圆年”。到了年五更,要出门接财神,一般是放鞭炮,各种各样的鞭炮,火树银花十分灿烂。心情也很好。家家都放,意思是把财神接家来。然后回来祭祖。磕头、行礼。这时当有专人到街口烧点纸钱,祭点酒给故人。意在增加缅怀与亲情意识,也含着保佑家人的味道。之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呢要给晚辈押岁钱。再之后,就开始丰盛的年夜饭。
年夜饭,一般说都是吃饺子,俗称“元宝”。有人家吃荤的,有人家吃素的。还有人家吃糖馅的饺子。吃糖馅饺子的,山里人家居多。无论是什么馅的,一般的,都在饺子里放上几枚硬币,谁吃着了,谁一年有福、发财。另外桌上的鱼不能吃光了,意思是年年有余(鱼)。取个吉利。
过去也有人家在院子里燃篝火。谓“火烧旺运”。现在少多了,都住楼。燃不成了。于是改挂红灯。家家的凉台上都有一盏通红通红的灯,显得喜兴。在城市里高高低低,参差连成一片,蔚为壮观,富丽堂皇。让人不胜感慨。一句话,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好了。
年进入到当代,又多了一层“团拜”,所谓同禧同贺。个别亲爱者,有用者,上下级,好朋友,同学,远亲,打个电话或者发个短信拜一下也就是了。旧岁拜年当然越早越好,有的半夜12时一过就拜年,显得重视、近便。有的晚一点儿,都过了正月十五了,冷不丁想起来张三李四,立即补拜一下。但最重要的,别忘了给远方的父母,辞世的高堂拜个年,鞠个躬。这样,年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