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玉堂春》改编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落难逢夫”,自清代流传至今。这出戏作者姓名不详,其中“女起解”、“三堂会审”为经典折子戏,家喻户晓,“苏三离了洪洞县……”脍炙人口,久唱不衰。近日,程派青衣迟小秋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玉堂春》,那“幽咽泉流冰下难”的婉转旖旎风情,别有一种清澈之美。
苏三,一个妓女出身的小妾,被大妇陷害,到太原府上诉时,主审官员恰是初恋情人王金龙,在王金龙帮助下,冤情得雪。苏三的案件与“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类似,无辜弱女惨遭诬陷,背负“杀夫”恶名,贪官污吏层层迫害,屈打成招,《玉堂春》不仅仅表现了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更揭示了官场的黑暗。
“女起解”一折,一路上,苏三身披枷锁,哀告路人,如果有去南京的,给王金龙带个信,“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正是这一痴情的举动,引起押解她的衙役崇公道的赞赏。乖巧善良的苏三拜崇公道为义父,也暂时性地免去了枷锁之苦,还得了一支拐杖。与崇公道攀谈中,苏三叹红颜命薄,怨爹娘把自己卖入娼门,怨山西大富翁沈燕林为己赎身,大奶不容,更怨洪洞县上下官吏贪赃枉法……说到激动处,苏三道:
“洪洞县里无好人”,连带崇公道也一起怨上了。
崇公道的名字,如同他本人,心中自有公道。崇公道安慰苏三,说,老鸨儿不过把妓女当摇钱树,而妓女制度的根源是管仲的娼妓富国政策,沈燕林有老婆还要包养小妾,埋藏了丧命祸根……崇公道的话凿凿有理,其实是代编剧说出对社会的批判,也代表了老百姓的良心。对于吏治,崇公道一语中的,道:“衙门口冲南开,有理无理拿钱来。”苏三这场官司,崇公道还得了一双鞋,可见,当时的整个司法机构陷入“群贪”局面,当头儿的拿大的,跟班儿的拿小的,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堂会审”,带有鲜明的中国文人特色。我注意到,与王金龙一起审案的,还有刘秉义、潘必正。此潘必正在舞台上屡屡唱反调,嘲讽苏三与王金龙的爱情,假若他与《玉簪记》潘必正为同一人,不免让人感叹,惟有年少才轻狂浪漫,而年老则僵化刻板,好比《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老了后可能会变成和他爹贾政一样无趣的人。
“三堂会审”一折,王金龙、刘秉义、潘必正共同审讯苏三,一问一答间,巧妙引出王金龙与苏三缠绵前情。王金龙有心洗冤,又碍于自己颜面,不敢马上认苏三。苏三则保护爱郎,不肯道破真情。刘秉义、潘必正二人摇着扇子,装模作样地问着妓院的风花雪月,妙语连珠,多少有些儒生的“假正经”意味。
迟小秋的《玉堂春》在“会审”后结束,苏三被释,但她念念不忘王金龙,旋即反转内堂,再看一眼王金龙……我十分赞同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在“会审”中,王金龙重情重义,信任苏三,显示出书生的善良、厚道,而苏三尽管是妓女出身,尽管嫁过人,但并不因此自卑,依旧盼着与王金龙团圆,他们应该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但一个出身豪门的官员娶妓女为妻,这得顶着多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啊!原著中王金龙与苏三有情人终成眷属,具有理想化色彩,现实中他们能否结合,这就需要他们的勇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