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很多中外名人都给出了很有见地的说法。在此,我不予评判,只提出一些自己对读书的看法。
有些书,读了之后是不会后悔的。例如那些立意和内容都很深的书,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那样的巨著,我都读不太懂,甚至很不懂,但仍会硬着头皮读下去而不后悔。为什么?因为我能觉察出,那样的书毫无作秀之意,所有的心思都用在探讨真理上。我读不懂只能怪自己,与作者、作品无关。更何况,这样的作品往往读懂一两段甚至一两句,就能获益匪浅。总之,没什么可后悔的。
但是,对另一些书而言,就不是如此了。它们貌似很深奥,不过稍加思考就能看出是作者的故意卖弄。从那一大堆无用的玄言僻语中,你很难提炼出什么真知灼见。那样的书,读过之后当然后悔极了。
另有些书,粗看很浅;但文理通畅,清澈透明,写的是作者的真事、真情、真感。这样的书,我读过也不会后悔。因为文浅而意真,至少说明作者是真诚的,没有故意掩饰,没有自作聪明,自然也不会有弄巧成拙之虞了。
而有些人写的文,写的诗,看起来是很“深”;但若要求他们用通俗的话解释一下自己的作品,他们不是张口结舌面红耳赤,就是啰里啰嗦说一大堆废话。这样的人,不识也罢;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由于专业上的原因,我对书的语言也有自己的考量标准。那些语言粗俗、文理不通的书,我读了自然后悔。但更后悔的是碰到这样的书,作者故意使用一些绮言丽语、冷词怪句,甚而将病句当成妙笔。这样的书,真是让人后悔曾经翻开过。
再说一下古今中外的名著,在我看来,它们也有真伪之分。有的名著是经过时间和空间双重考验的,是经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读者认可的,那是不折不扣的人类经典。而有的所谓“名著”,其实只是一时出名,流传不广,后来便只是在某些史册上成了一个空洞的名称符号。那样的“名著”,读了之后难免也会后悔。
读书如此,读人也如此。有的作家,初期的作品可能是生涩的、浮浅的;但他善于学习提高,后来的作品一部比一部成熟、深刻。这样的作家让人尊敬,他的作品也会让人获益匪浅。
还有一些作家,早年靠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出了名;后来虽还有作品问世,但毫无新意,完全是“吃老本”。更有甚者,故意搞些“反转”的勾当,由当年的守旧猛地跳到新潮;结果落得个不伦不类,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的人,这样的书,让人读后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其实,读书、读人一样,都有当悔、不当悔之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让自己锻炼出一双慧眼,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读一些不会让人后悔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