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查干淖尔的美

(2009-12-30 10:09:05)
标签:

头鱼

湖床

灌区

草原运河

查干湖

查干淖

杂谈

分类: 东西南北

                           查干淖尔的美

 

  美丽的查干淖尔之冬,在北方是一个神话。

  换去了仲春、孟夏、金秋装束的查干淖尔的生命并没有完结,也没有休眠,只是处在思索、休整和蓄势待发之中。你看那远自天宇飘絮而临的来客,再看那巨大冰盖下面涌动的水潮、巡游的鱼群,就会猛然悟到,无语的查干淖尔之冬,其实一直都没有停止诉说……

  北方平原上的前郭尔罗斯的冬天总是能比别的地方多下几场雪。松原大地的水面,草原,湿地都被厚厚的白雪裹得严严实实的,纤尘不染,天地肃穆。呼风卷雾的飞雪,对于不同际遇、不同年龄的人看来,给人的面孔是不一样的。诚如有一位画家说过的那样,长白山的雪就是这样,决不会是一样的面孔,只是如果不仔细观察、只是对于那些不了解雪的习性的人们来说,才会对雪的这些区别看不出来。而看了仪态万方的查干淖尔的雪之后,画家为平原、草原、银湖的雪所震撼和折服了:这哪里是雪呀,这不是草原人民品格、胸怀、气度的写照吗?

  查干淖尔是蒙古名,明代称拜布尔察罕大泊,上世纪又更名查干湖。东西约12公里,南北40公里,浩瀚接天。冬天最有个性是它的冰层,有时达一米多厚,坚硬、剔透,铠甲一般地把圣湖捂住,勇敢地站出来抵御严寒,守护着湖中的芸芸众生。说起来也真是神奇,几十吨重的卡车,成百上千辆载着游客的小轿车在湖冰的上面逡巡,似乎丝毫都不能给坚冰以撼动。

  查干淖尔的冬季以凿冰取鱼,《吉林通志》载:“北主与其母皆设次冰上。先使人于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预开水窍四,名曰冰眼。中间透水,旁三眼环之不透。……鱼虽水中之物,若久闭于冰,遇有出水之处亦必伸首吐气,故透水一眼,必可以致鱼。而薄不透水者将以伺视也。鱼之将至伺者以告北主……用绳钩掷之无不中者。既中,遂纵绳令去。久之,鱼倦,即曳绳出之。谓之得头鱼。头鱼即得,遂相与出冰帐于别帐作乐上寿。”文中看出,辽帝的凿冰取鱼,是用带渔纲的鱼枪叉鱼,得头鱼则同时举行头鱼宴,得鱼多少还是一年吉凶丰寡的征兆。

  现在的冬捕,则源于清同治年间的大网,渔民首先要用一米多长的冰钎子凿开长方形;网是一片片的鱼网连结到一起。高有十几米,长度近2000米,网眼的大小,决定将多大的鱼捕获,多大的鱼放生。下网的时候,渔民办祭网仪式,宰牲许愿,载歌载舞,奏乐燃竹,以祭湖神,祈祷冬捕的丰收。收网的时候,仍然要用冰钎在冰上凿开一个一米多宽,两米来长的冰口,呈三角形。把合龙到一起的两侧的网纲连结到一起,用钢缆钩在百米开外的搅盘上,拴上三匹高头大马,不停地围着搅盘,绕圈奔跑着往上拉网。一网二三十万斤,那场面非常壮观。鱼的体温和湖水的温度与冰面的温差形成蒸腾的雾气,苦等在那里的游客这时往往不能自持。老人,孩子,小伙,闺女,也顾不得体面和衣着,挑着自己看中的鱼跟着大家抢起来。已是一身的泥水和鱼腥却浑然不觉一般地自得其乐。每季冬捕的头鱼,往往要拍到七八千元的天价,抢拍到头鱼的客户,会以此为谈资作终身的炫耀,花点钱也很值。

  上个世纪60年代,是查干淖尔的黄金期,年产高达6000多吨,芦苇产量高达3万多吨。但是在从1962年以后的10余年中,由于主要水源区人类活动加剧,霍林河上游修建了水库,层层蓄水,洮儿河水断流,再加上区域干旱少雨年代影响,最后导致水源完全中断。以至于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查干湖湿地面积锐减,除新庙泡外,养殖水面几近干涸,400百余平方公里的湖床裸露出来。到了春季,特别是风天,湖床上面的碱砂土扬起浮尘,遮天蔽日,一步步地吞噬着周边的耕地和村庄,区域降雨也减少了近四分之一。同时,由于总排泄干线不畅,还导致地下水位过高,灌区盐碱化加剧,水稻产量下降,一些种稻农户偷偷地举家搬离灌区,远走他乡。

  引松花江水入查干淖尔这一草原运河的开通,使查干淖尔复活;引松入湖工程的竣工,还促进了灌区泄支的疏浚,地下水位合理下降,土壤盐碱化得到治理,这北方的大湖再现波澜壮阔的美景。

  记得2003年秋天,省里来人到查干淖尔考察。他们为湖的壮美,为引松江水入湖工程所震撼,还回忆起当年为引松江水入湖工程遗下的憾事,写下一首秋日游查干湖感怀诗句:

  秋水长天鹜落飞,

  苇丰蒲茂正鱼肥。

  游人皆赞查干美,

  谁晓当年是与非?

  是的。从史家和文化的传承来看,查干淖尔的复活,绝不是简单的物质现象,因而也不是功利的。因为所有物质的东西、功利的色彩在史家看来,都只是在一条修直纵线上波动起伏着的曲线,都免不了成为人类活动的载体、配角和岁月的浮光,而终究会消逝殆尽。但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历史则不然。查干湖的复活,沟通了人类文明远古的历史,又在各种思想的撞击中验证着真理,引发人们对道德良知一类文明底线的叩问,得以传承下去的,也许最后只能是人们在改造、保护和利用这一圣湖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年遐想
后一篇:新年祝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