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00强不能总是“大老粗”

(2009-09-15 05:59:05)
标签:

大老粗

500强

红利

中国企业

自由竞争

分类: 散文随笔
500强不能总是“大老粗”

  9月5日,一年一度“中国企业500强”的评选,因一条简短而特别的讯息而受到外界的热切关注。该评选活动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中国企业500强净利润首度超过美国企业500强700多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当人们渴望已久的“赶超”真的到来时,外界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欢呼,取而代之的是冷静理性的分析。

  从有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中国500强虽然比美国500强挣得多,但是,这利润的“含金量”却不够高。一如媒体形象地总结的:中国500强还是“大老粗”。“大”——中国企业500强中,六成多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老”——传统行业占较大比重,中石化连续5年名列榜首,中石油和国家电网公司分列第二、三名;“粗”——其中不少企业的业绩靠的是行业红利、资源红利和政策红利,而非技术红利、管理红利。

  这样的特征在“中国企业500强”身上已经延续了多年。如果说,2001年,刚刚开始引进“500强”概念的中国企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那么,经过8年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洗礼和自我发展积累,我们企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为何这些“大老粗”的特征仍然存在?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强者?

  近几年,在企业发展上,我们基本上已经跨越了“以大为强”的认识误区,意识到一个企业能在市场上骁勇善战,必定有过人的“内功”。这样的觉醒乃至与此相关的改革,近年来已经有所体现,但从今日“500强”的构成看,效果和力度依然欠缺。这固然有历史原因,对企业发展之于社会影响的认识不足或许也是个中缘由之一。

  企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企业的成长也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养成。如果我们那些引领我国经济的企业,更多依靠的是创新开拓而不是政策优势;更多依靠的是自由竞争,而不是独占市场,那么,不仅企业本身能做得真正“强大”,对于整个社会,对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无疑也贡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活教材,提供了善于创新、科学发展的实践样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