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的太鲁阁
(2009-08-22 12:11:40)
标签:
立雾溪中横步道绝壁钎锤太鲁阁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多情的太鲁阁
许多人,一提起祖国的宝岛台湾,常常不由地想起日月潭和阿里山,这种印象,来自那两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不过,当你身临其境,游历了台湾的风光,你无法忘记的却是一个曾经陌生的地方,太鲁阁。因为,日月潭的秀美,阿里山的幽奥,只是让你感到陶醉和神往,而太鲁阁的雄浑,却能够让你感到震惊。
太鲁阁,既无亭台又无楼阁,其实是一条峡谷,位于台湾花莲县北面的奇莱山中。太鲁阁三个字是当地原住民语言的音译,意思是“伟大的山脉”。而我,却觉得应该称它为“多情的山脉”。太鲁阁峡谷之中,流淌着一条著名的河流,立雾溪。立雾溪发源于奇莱山的北高峰,全长不过60公里,落差却超过3公里。奇莱山紧紧拥抱着这条性如烈马的立雾溪,一路东来,奔腾而下,眼睁睁看着她投入了太平洋的怀抱。
太鲁阁全长不过20公里,但它却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这条峡谷两侧,摩天接日的悬崖绝壁,竟是清一色的大理石,为世间所罕见。走进太鲁阁,仿佛置身一幅山水长卷之中,大理石岩便是天然的画屏。褐色的岩壁上草木丛生,当地人也叫不上名字,远远望去,似匍匐着一层绒绒的青苔。这里的石壁常年被雨水冲刷,光滑得连尘土都找不到,更不用说壤土了,所以,这里找不到迎客松的虬枝,也看不到大夫柏那巨伞一般的树冠。
夹杂在嶙峋的山石和苍绿的植被之间,一条条银色的溪水倒挂在岩壁上,这是太鲁阁特有的景观,时雨瀑。其实,一走进太鲁阁,便走进了水的交响世界,水声淙淙,不绝于耳。太鲁阁两侧绝壁千寻,却近在咫尺,像是一条山脉被立雾溪劈成两半,高山深涧,嶂远溪邃。溪中乱石密布,大如狮虎小若猿猱,上蹿下跳拦截着夺路奔来的溪水,一时惊湍激荡,触石流响,峡谷中涛声荡漾,忽而婉转,忽而雄壮,真是一曲人间天籁。时而,呼啦啦一阵疾响,跟着是一阵啾啾的鸟叫声,游人的脚步惊动了洞穴中栖息的雨燕,刹那间,腾飞的雨燕如一团黑色的烟雾,陡然升起,又慢慢飘散在峡谷上空。当地人说,这叫百燕鸣谷,是太鲁阁的又一奇观。
太鲁阁浑然天成,没有人工的雕琢和修饰,但是,太鲁阁的被发现,却源于人类一项伟大的工程。50多年前,台湾人民为了方便东西部的交流,决定打通中央山脉,开凿一条东西通道。当时,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工具,钎锤锨镐绳索炸药,历时近四年,死伤近千人,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之作”,在崇山峻岭间开出了一条贯通东西的中横公路,正是因为这条公路,“让世人得以一睹太鲁阁峡谷的壮丽”,虽然同是在绝壁上修建,中横公路却不同于古代的栈道,栈道是搭建在山体之外的,而中横公路却凿进了山体之中,当年的筑路人在绝壁上掘进了十几公尺,硬是用双手给这座“伟大的山脉”凌空镶嵌了一条大理石的腰带。太鲁阁峡谷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一段游程唤作“九曲洞”,这段路的上下山体,时而相连时而相分,人行其间,忽而天外忽而洞中,恍若置身仙境,为了方便游览,1996年开通了九曲步道,将原来的双向车道改为步行游览区,又在这条步道里面开凿了一条与步道相通的隧道,专走机动车。从此,过往的商贾行旅,可以停车太鲁阁,看高山流水,听涛喧谷鸣,消解尘世的烦恼。
看着路碑上的记载,那上面的词句让我不由地想起儿时学唱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歌唱二郎山》。那是当时流传在川藏线上的一首战歌。无独有偶,大约是在中横公路修建的同时,内地正在修筑川藏公路。那条路修筑在海拔5000公尺的高原地带,历时四年,死伤3000余人,打通十几座大山,跨越十几条江河,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
上个世纪的第六个十年,海峡两岸堵塞了一道人为屏障的时候,却各自在艰难地开凿天然的屏障。
毕竟,沟通与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古往今来,人类披荆斩棘,变多少天险为通途,这边的二郎山,那边的太鲁阁,不都是明证么?天地山川万古不变,尚且挡不住人类彼此抵达的步履,相形之下,昙花一现的人间的那些团体,那些阵营,甚至,那些乌合之众,又岂能阻挡族群的往来与血亲的融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