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挖掘长安背后的记忆

(2009-08-18 17:22:29)
标签:

诗性

望长安

王朝

文明形态

画卷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挖掘长安背后的记忆

 

  古都长安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的文化符号。

  作为周秦汉唐四个光辉灿烂王朝的活动中心,三秦大地上屹立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尤其周王朝取代商王朝,制礼作乐,礼教中国从此诞生。礼乐文化塑造了一个捍佑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形态和社会秩序。

  如今,这个“长安”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文化的孕育、萌芽、夭折、壮大、灭绝、冬眠、复兴,本是自然规律。但是,那个曾经伟大的“长安”,是否真的随风而去?在一个速度和欲望至上的“现代化”语境中,真的要弃绝那些最原初的文明图谱吗?

  《望长安》试图以“长安”这个充满张力的对象,回应当前的文化生态迷局。

  我始终认为,作为四大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历史的国家,一定存在某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支撑,使其伟大文明延续至今。

  带着这种立场,我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处理“长安”这个选题。“长相思,在长安”,楼台亭榭,夜夜笙歌,这就是长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故国破碎,刀光剑影,这也是长安!

  在以长安为圆点的中华大地上,各个政权、族群运用聪明才智,争夺生存空间,上演出一幕一幕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悲喜剧。这种生存竞争,与当今中国现代化道路何其相似!

  当用一个新的“现代化”眼光回望长安,长安已经显示出远远超出一个城市、一片地域、一个朝代的思想文化内涵。盘点周、秦、汉、唐四代的社会形态、文化思潮、艺术审美,可以总结出封建“盛世”必备的三个文化支撑:海纳百川的胸襟、物质的富足与人的解放、精英和草根阶层共有的文化认同。

  从这个标尺出发,我开始改变局限于历史文献片的常规叙事,也摒弃津津乐道于草野采风的琐碎纪录,而试图通过诗性的思想之光,照耀出一个社会政治文化结构规制下的文化长安。通过古今中外同一时间坐标的对比,全面审视当时世界文明的制高点;“古代的现代化”视角下的兴衰揭秘,又成为追思长安往事的基本线索和重要依据。

  在理性主义历史观和延绵诗意的历史描绘中,通过诗化、恢弘的历史叙事,长安的画卷缓缓展开,我们也由此深刻触摸到了宏大与卑下、繁华与溃败、战争与和平、宗教与尘俗、功名与失意,那些林林总总既遥远又熟悉的集体记忆。

  在对历史细节的挖掘中,在记忆碎片的勾连中,试图彰显一个伟大民族理性和诗性融合的文化自觉,寻找一个文明主体含蕴的金石一般久远的坚硬力量。

  一曲新声难道尽,十望长安意悠悠。《望长安》,一幅用双手绘就的雄浑画卷:用诗意深沉的左手,勾勒出一个个消逝王朝的背影;用理性思想的右手,为一个文明的新生,开启一扇希望之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