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将喝海水?

标签:
淡化海水淡水海水淡化装置北京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明天,我们将喝海水?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08/07/15/res07_attpic_brief.jpg |
图为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装置,一期投产后,将形成日处理20万吨的产能,并向天津市管网供水。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08/07/15/res08_attpic_brief.jpg |
图为北疆电厂全景,预计2010年前将实现并网发电。 |
因为含有各种盐分,海水不能直接饮用。这是个大家熟知的科学常识。
为了探寻淡化海水的方法,人类做过很多努力。16世纪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曾颁布了一道命令:谁能发明一种价格低廉的方法,把苦涩腥咸的海水淡化成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谁就可以得到1万英镑的奖金。16世纪末,人类试着用蒸馏器在船上直接蒸发海水来制取淡水,开创了人工淡化海水的先例。
经过数世纪的研究,人们认识到海水变淡的关键是要脱去水中的盐分。中国脱盐协会秘书长郭有智介绍,脱盐的工艺有传统的蒸馏法,原理是通过蒸汽冷凝后形成淡水,但是耗能与成本较高。后来兴起的像反渗透法、钠滤法,以及目前新崛起的电去离子等办法都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盐分离子。
其中,反渗透法已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海水淡化技术。据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室高级工程师赵何立的介绍,反渗透法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薄膜,在压力差、电位差或浓度差等外力驱动下对海水进行分离、浓缩、提纯。最后出来的水可能矿物质会有损失,但可以后期加入,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难怪有人将海水淡化称为“蓝色奇迹”。在全球面临缺水的严峻形势下,海水淡化技术的确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时也是缺水地区,国内沿海城市比如大连、天津、青岛、烟台、宁波、厦门这些城市,近年来海水淡化项目接连上马。而天津经过近5年来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海水淡化第一城。
据最新消息,天津北疆电厂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将于2010年前完工,等20万吨/日产海水淡化装置投产后,90%以上淡水将向社会供应,每日供应规模可满足整个汉沽区的用水需求。
除了规模大之外,天津北疆电厂项目最引人关注的是与社会管网衔接的问题。特别是其两期工程全部投产后,每日30多万吨的淡化海水,将源源不断地向天津管网提供,在淡化海水的成本、出路、价格等多方面,对国内淡化海水大规模民用化将有重要参照意义。
此外,该项目还将为循环经济提供新亮点,那就是将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制盐。一期工程投产后,盐场年产量可提高45万吨,能节省22平方公里的盐田用地。同时,制盐母液进入化工厂程序,生产溴素、氯化钾等市场紧缺的化工产品,真正实现废热、废汽、废液、废物零排放。
距离其早先定下的目标,在2010年建成中国海水淡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配套装备加工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天津已渐渐走近。
海水淡化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特别是对紧邻天津的首都北京来说。不久前,因为南水北调引水进京推迟5年,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再度被放大。淡化海水能否解救北京?
事实上,早在2006年,唐山曹妃甸就整理出关于曹妃甸淡化海水北京输送工程的可行性调研报告。根据报告,曹妃甸计划建设两根直径3米、长220公里的加砂玻璃钢管道,通过两级泵站使淡化水直达北京东四环,进而部分解决北京城区的生活用水。
各大海水淡化企业纷纷瞄准了北京的用水问题。包括中海油公司,计划筹建日产140万立方米的海水淡化工厂,目前正在做向北京市政供水的可行性调研报告。天津也把目光投放到北京,按照天津市海洋高新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天津市海水淡化生产能力还将扩大,届时除了满足天津市需求能力之外,富余产能可供应北京。
尽管如此,来自北京水务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考虑通过海水淡化来缓解北京的水问题并不现实,即便是在该领域中领先于世界的以色列,海水淡化也未得到大规模的应用,海水淡化依然有待成熟。
确实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居高不下的海水淡化水价格,还有淡化后的浓缩盐水如何排放等,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解决,人们想喝上海水恐怕还得继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