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摩崖石刻

标签:
摩崖石刻桂林山水题刻诗赋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桂林摩崖石刻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1/41/2009-08/05/06/res04_attpic_brief.jpg |
|
桂林自古为中原联结岭南以及大西南的枢纽,先人古贤或跋涉于斯,或任官至兹,或迁谪经从,或宦游侨寓,都在此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自晋代零陵太守庾阐在虞山题刻《虞舜像赞并序》以来的1600余年间,20多处名山洞府留下的2000余件摩崖石刻,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崖上的桂林”。
走进桂林的奇山异洞,留意题刻在各山崖洞壁上的诗赋造像,就像被带进了历史深处。桂林山水景观的成因、先人开发建设桂林的情景、发生在桂林这块土地上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兴衰、人生百态等等,石刻上都有详尽记述。鹦鹉山的宋代《静江府城池图》,高330厘米,宽297厘米,详细描述了当时桂林军民为抵御元军入侵,历经14年修筑了这座城池。其中,对城墙、护城河、兵营、官署、桥梁、要塞等都有具体记注,是全国最早最大的军事摩崖石刻地图。唐代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龙隐洞中宋代狄青的《平蛮三将题名》、宝积山宋代的《抗元纪功碑》以及全国仅存两处的宋代《元祐党籍碑》等石刻,则展现了当时桂林乃至广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的种种画面,无不令人感叹。
千百年来,桂林山水倾倒了无数世人,文人墨客争相写下讴歌的诗赋。据统计,仅摩崖石刻中留下来的诗词、散文和游记就有近200万字。象鼻山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标志性景点,地处漓江和桃花江交汇处,“象鼻”内的水月洞满壁题刻,其中,宋代蓟北处士描写水月洞夜色的诗句“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堪称传世经典。独秀峰的石刻更是一枝独秀,多达108件,宋人王正功《劝驾诗》中“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的千古绝唱,为桂林树起了举世闻名的品牌。
桂林摩崖石刻中的书画艺术和雕琢技巧造诣甚高,宋代书画家米芾在桂林任职期间作了不少诗画,其刻于伏波山还珠洞的《自画像》,神态自若,笔法流畅,画刻俱佳。
市属郊县的摩崖石刻亦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永福县夫子岩宋代史渭的《百寿图》,一个高175厘米、宽148厘米的繁体楷书大“寿”字,于笔画中嵌入100个篆、隶、真、草诸体皆备的小“寿”字,百字百样,无一雷同,每字旁均注有文体出处,笔力遒劲,古朴圆润,是书法艺术的罕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