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乡来吉部落游

标签:
阿发吉村民宿私房陈震魁阿里山乡杂谈 |
分类: 东西南北 |
阿里山乡的私房行程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1921/2009-07/15/16/res05_attpic_brief.jpg |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090715/1247589902953.jpg |
|
去往来吉的路有点远,山路七弯八绕,浓雾才散骤雨又至,让我们不禁为这特意安排的“私房行程”悬心。
“所谓私房行程,当然不是大众常去的地方,一定会有些辛苦。”陪同我们的嘉义县观光旅游局职员林缃亭一路加油打气。
僻处塔山脚下、阿里山溪畔的来吉,是台湾少数民族邹人部落,虽然与游人如织的阿里山森林游乐区同属一乡,却仿佛两个世界。雨后初霁的来吉村,青山如黛、暗香浮动,高耸的邹人圣山——塔山清晰可见。一身民族传统服饰的小伙子阿发夷和部落长老陈震魁已在村口迎候,两人皆身材高大,五官英挺(见图一)。“你在这里可以看到真正的阿里山少年——眼前就有两个。”62岁的陈震魁自豪地说。原来,歌曲《高山青》中壮如山的“阿里山少年”,即以邹人为蓝本。邹人生性乐观,这不,连问候语也透着幽默——“祝你呼吸顺畅”。
朝拜过圣山,来到阿发夷家经营的兰后民宿,只见石砌的烤炉青烟袅袅,烤山猪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动,紫色的米饭、白色的竹笋、绿色的山苏……一道道五颜六色的邹人特色美食已经端上了桌,来吉村的村民也陆续来到。“我们邹人的规矩,一家的客人就是大家的客人。”
喝着小米酒,陈震魁和阿发夷打开了话匣子。从军多年的陈震魁,退伍后选择回归乡土,积极投身来吉的社区发展。
汉名陈有福的阿发夷是陈震魁的好帮手。他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法律系,曾在台北等地工作。阿发夷对于家乡的发展有一份使命感:“台湾少数民族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和教育水平仍然很低。壮年人在都市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家中只有老人和小孩,孩子的教育很成问题,族群文化也不断流失。”
2007年,阿发夷回到自己的家乡经营民宿。民宿的瓶颈是规模小,各自为战,难以接待大规模的旅游团组。阿发夷回乡后,说服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把土地拿出来合在一起,建起来吉村规模最大的民宿,可以接待几十人的团队用餐和住宿,阿发夷的父母、奶奶、姑姑、姨姨分别成了厨师、客房服务员、前台接待员。民宿建筑风格为邹人传统民居,但内装修却是中西合璧、土洋结合。房间里有树干打造的床具,也有现代的卫浴;庭院中既有石制的台子和凳子,也有铁艺的餐桌椅。兰后民宿有自己的网页,旅客可以上网了解情况,预订房间。
来吉村中尚有另外几家民宿,乡亲们“客源共享”,自家住不下就往别家领。不过,客源和交通仍然是困扰来吉村的两大难题。“人家周休二日,我们是周休五日,星期一到五没有客人。交通不便,没法接送客人。加个油要到几十公里外,加完油回到村里,只剩一半,剩下一半也不敢用,要留着开到加油站。”阿发夷很风趣也很无奈。
“如果大陆游客能到我们来吉村就好了!”阿发夷感叹。专程赶来的嘉义县观光旅游局的钟鸣时局长说:“这个愿望也不难实现。政府正考虑给来吉村提供接驳车。希望开放大陆游客自由行之后,来吉也成为大陆游客的‘私房行程’。”
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吉村的乡亲们奉上了当晚的重头戏:篝火晚会。点燃篝火的火种是从三层楼高的瞭望塔上顺着铁丝滑下来的,阿发夷不否认从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方式中汲取了灵感。熊熊火光中,阿发夷和伙伴们表演了他自编自导的“战舞”,充分展现了邹人勇士的力与美。
一夜无梦,鸡鸣即起。阿发夷带我们出发去著名的铁达尼大峭壁。经过很长一段挑战驾驶者忍耐极限的山路,来到了天梯前。近乎直角的峭壁上,有一副由绳索和木头组成的梯子,是为天梯。手脚并用爬上去后,终于来到铁达尼大峭壁前。只见这是一面倾斜的石壁,石壁的边缘加装了栏杆,形似巨轮船头,当地人戏称为“铁达尼号”(泰坦尼克号)(见图二)。趴在“船舷”边往下一看,顿觉头晕目眩,原来这是一处地震震出的断层,纵深达600米以上,谷中白雾茫茫,松涛阵阵。
“多美的景色啊。拜托让更多的人知道,大陆记者朋友!”这是阿发夷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