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女性维权交流会上,武汉大学的罗萍教授指责歌曲《常回家看看》制造“不和谐音符”,存在女性歧视。这一言论是非常惊人的。
《常回家看看》原本是一首非常通俗,对亲情赞美与对团圆祈盼的歌曲。这首歌脍炙人口,红遍大江南北,唱了十几年,每当节庆更是频频唱响。我和很多人一样,这些年来一直爱听爱唱这首歌。这首歌的歌词,用的是一种常见的互文修辞法,表达的是儿女归来的喜悦和父母深切的期盼。每当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我的心就被这浓浓的情感和氛围所打动,内心深处就产生一种心灵共鸣,从来没有感觉到其中有性别歧视的内涵,也没有发现这首歌在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和观念。罗教授将性别“差异”上升为“歧视”,存属牵强附会,是很不妥当的,也是不能被人们所接受的。
在中国社会里,由于男女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的不同,爱唠叨、关心生活琐事是当妈妈的一般心理,这与性别歧视是不沾边的。“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根本不是什么“唯小人与女人难养”观念的现代版,“该受累的也是女性”。人们都知道,在传统思想观念中,妈妈是儿女最好的聊天对象,把生活烦恼向妈妈说说,正是说明女人内心的细腻。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也正是男人所欠缺的。怎么能把这看成是性别歧视呢?都说女人爱唠叨,当了母亲的女人更爱唠叨。唠叨,其实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独特的爱,是一种对儿女的牵挂。至于“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也只是当下“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这里传达的是:男人工作角色,女人生活角色,也不存在什么所谓的性别歧视。
总而言之,《常回家看看》是一首温情的歌曲,歌词朴实真挚,旋律红红火火,表达出了传统的人文精神,表达出了家庭血脉的亲情文化,表达出了东方的孝道理念,我们要永远传唱下去!
(本文发表于2009年2月13日《新周刊》副刊4版 作者:戚平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