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2025-06-23 10:38:13)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到长沙开会,提前到达,去看三个特展,最近超爱博物馆看展。雨一直下,也只有逛博物馆是最好的选择了。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铜鎏金水月观音像。水月观音,即“观水中月之观音”,是汉传佛教三十三种观音变相之一。作为中国首创的观音类型,水月观音以闲逸雅致的韵致博得了“佛教艺术中的东方维纳斯”的美誉。此尊水月观音头戴五叶花冠,冠内有禅定坐化佛,身披帔帛,胸饰璎珞,游戏坐于莲花台上。莲台下镂空雕刻有莲花、莲蕾、藤蔓花茎、
浪花等图像。正下方卧一回首状衔铃幼狮。观音背部有孔洞,莲花池底座上留有插孔,应作插放背光之
用。该像雕刻细致,构图别具匠心,为水月观音铜雕中罕见的作品。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宋-铜鎏金观音立像。观音头戴宝冠,冠中有化佛,为净土往生型观音的独特标志。双目轻阖垂视,面颊祥和圆润,慈悲中更透清俊秀逸。右手上扬施无畏印,顶挂璎珞,露跣足,体态修长饱满。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唐-铜鎏金杨柳枝观音像。隋唐时期,皇室尊崇佛教,佛教造像盛行并进一步本土化。杨柳枝观音铜像在此时到达了全盛期。该时期的杨柳枝观音铜像不仅存世数量较之以往时代更为庞大,铜像自身也普遍充满了奕奕神采,体现了佛像艺术与其时中国信众情感和审美需求的进一步融合。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西游记》中手持杨柳枝,遍洒甘露的观音形象深入人心,是当下中国人对观音菩萨最普遍的集体想象。“杨枝”是古代僧人除垢洁齿之物,佛门引申为涤除烦恼,清净心地之意。隋天台智者大师《请观音经疏》:“杨枝拂动以表慧,净水澄淳以表定。” 观音以杨枝蘸取瓶中净水,拂洒人间,消除众生烦恼垢浊。
观音光背采用镂空形式,纹饰繁复精细,腰肢细瘦,胸部微隆,肢体扭动呈S形,曲线优美,肌肤柔软丰腴,帔帛与柳枝飘扬飞舞,更增婀娜妩媚的女性气质。较之前期造像,盛唐时期的杨柳枝观音铜像飘逸富丽,轻盈空灵,彰显出物华天宝的大唐气象。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晚唐-铜鎏金杨柳枝观音像。晚唐时期的观音铜像一改隋唐巧密工整面貌,形体和装饰刻画颇为简约。随着唐武宗灭佛的劫难和王朝没落,曾在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家庭礼佛用小型杨柳枝观音铜像自此戛然而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辽代-释迦牟尼佛铜像。佛像气质安宁,装饰素朴,尤其肉髻低缓,髻珠深嵌,白毫硕大,背部饰叶脉状衣纹,与辽代佛像特征相契合。经比照辽代相仿像式,结合佛像本身残损部位的情况,可判定此件佛像残缺部分应左
手伸展,平端于腹前,右手上举结说法印。此手印为释迦牟尼佛宣讲佛法的手势,故该像的塑造对象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佛像的铭文 “左巡院验记官” 及押符为金代禁铜令执行期间所錾刻,推测是流传至金境的辽代佛教造像,但亦有金人仿辽像自铸的可能。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宋代--“刘氏七娘”铭铜镜。铭文:“常课观音刘氏七娘”湖南长沙宋墓出土的 “刘氏七娘” 铭铜镜,在镜面上刻 “引路菩萨” 图像及铭文,十分罕见。观音手执幡旗,足踏莲花,玉立在朵朵祥云之中。刘氏七娘双手微举,侧立于左下方,默默祷告状,旁有两行题铭:“常课观音氏七娘”。可推测,此镜的功用并非日常鉴容,而是令 “常课观音” 的刘氏七娘在逝去后能在引路菩萨的引领下,前往净土世界。线刻铜镜是宋辽金时期短暂流行的特殊工艺,多出自佛教相关语境。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唐代-八棱鎏金平脱花鸟纹透光铜镜。铜镜背面的纹饰精致细腻,镜面宛如银色明镜。该镜采用铜锡合金铸造而成,锡的添加不仅增加了镜体的重量,还赋予了它盛唐时期特有的材质美感。在光线照射下,铜镜能够产生透光效果,映照出一尊弥勒佛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高僧传?竺法崇》,南朝?梁慧皎撰。据《高僧传》,湖南境内的首位僧人是一位名为竺法崇的法门,他从会稽剡县到湘州弘法,居住麓山并创建了麓山寺,从此“化洽湘土”。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麓山寺碑》-唐·李邕撰,清嘉庆拓本。《麓山寺碑》载:“麓山寺者,晋太始四年之所立也。有若法崇禅师
者,振锡江左,除结涧阴,尝与炎汉太宗,长沙请庙,栋宇就近,云雾香冥,赤豹文狸,女萝薜带。山祗见于法眼,窦后依于佛光,至请旧居,特为新寺。”可见,西晋太(泰)始四年(268年)为麓山建寺之始,也被认
为是湖南佛教之始。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三国孙吴期间-四叶八凤佛兽纹铜镜。该镜中央钮四方有四叶瓣,其三饰夔凤纹,最后一叶瓣中则为一高髻、项光、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的佛陀形象。追溯铜镜图纹演化史可知,随着佛教传入,原神兽镜上西王母、东王公、黄帝、羽人等中国本土原始神灵被佛陀、菩萨、供养人等佛教图像替代。此类铜镜乃是本土信仰体系受“外邦神仙”图像冲击后杂糅的产物。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东晋-持莲青铜俑。该俑头饰高髻,眉目修长,面露“慈悲笑”,右手手心朝前施无畏印,左手持带茎盛放
状莲花,跣足立于素面莲台上,原型为犍陀罗佛三尊像中一手持莲,一手施无畏印的观音菩萨。青铜俑出土时被插于砖座,立于墓道最前方,应承担了引导墓主升仙之职。究其原因,佛教传入之初,民间并不了解佛教教义,所以常在墓葬仪式中,借用“西方神仙”来履行本土信仰中升仙的流程。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宋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佛像头顶肉髻,面相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祥和;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衣,长衣悬垂;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施触地印。整体造型庄重优雅,线条简洁流畅。佛门弟子出于对导
师的敬仰和爱戴,对包括释迦牟尼在内的诸佛形体形象进行了一系列美化,佛典中对佛的三十二相有细致的描述,后又增添了八十随形好。此释迦牟尼佛像身金色相、顶成肉髻相、眉间白毫相、身端正相等俱符合佛三十二相的特征。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净饭王的太子。释迦是宗族名,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其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神话主要由诞生神话、降魔成道神话、初转法轮神话、涅槃神话四个部分组成,相应地,降生像、悟道成佛禅定像、初转法轮说法像和涅槃卧像也成为后世释迦牟尼佛像的四种常见制式。湖南博物院藏释迦牟尼佛像主要是禅定与说法两种像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弥勒佛铜像。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其形象有多种,常见为他的化身——五代浙江奉化僧人契此(俗称布袋和尚)形象。北京潭柘寺内弥勒佛两边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此尊弥勒佛即为布袋和尚形象,弥勒游戏坐姿,满脸盈笑,身披袈裟,袒露胸腹,右手持念珠,左手提装满宝物的布袋,雕铸精美,形象生动,在现存的弥勒造像中堪称精品。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狮吼观音像。狮吼观音,译名又叫狮吼观自在,是观音菩萨的诸多化身之一,是为降伏一切龙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众生脱离苦海所化现的观音,具有极为威猛的力量。此件观音像天冠化佛,垂宝缯,面容慈爱,身着褒衣博带式菩萨装,胸饰璎珞,手施说法印,交足坐于狮背上。金毛狮头生龙角,獠牙外龇,昂首扬尾,站立于椭圆形二层台座上。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玉堂石叟“款观音铜像。观音头覆巾帛,发髻盘起,发丝规整细密,简单清雅无冠饰。眉目清秀,身着天衣,衣纹流畅自然有垂坠质感。铜质细密,色泽温润光亮,造型构思精巧,尽显观音端庄宁静,娴雅可亲的韵致,给人以独特美感和无限遐思。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苦行僧(雪山大士)铜像。明清以来,释迦佛铜像中另一种较为多见的题材是释迦苦行像,也称苦行像、雪山大士像等。据佛经记载,释迦因目睹众生疾苦,立志苦修,发誓“使苦于此肌骨枯竭,不得佛,终不起”,六年暴露荒野,不避风雨尘土,不避雷电霹雳,日食一麻一米,始终禅思入定,以致“身体羸瘦如阿斯树,肉尽肋现如坏屋椽”,后世人仿效佛祖,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苦行磨炼,以修成正果,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达摩苦行(雪山大士)铜像。汉传佛像艺术中苦修铜像的表现对象除释迦佛外,还多见中国禅宗的始祖菩提达摩。此像达摩络腮胡子,皱纹满面,眉弓峭张,肋骨毕现,然其一腿盘坐,一腿屈膝,双手交叠的自在姿态,表情笑意冉冉,似有所悟,又给人可敬可亲之感。此像应表现的是其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石洞中面壁九年,最终在东土创立禅宗的场景。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阿弥陀佛像。“阿弥陀”,意为“无量”,因此阿弥陀佛又称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其胁侍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佛是中国人最熟悉、信徒最多的佛陀。直至今日,无论信佛与否,中国人还惯常念诵一声“阿弥陀佛”来祈祷逢凶化吉,平安顺遂。阿弥陀佛头饰螺髻,双目低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着半披式袈裟,双手于腹前施上品上生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之上。“上品上生印”为两手交叉,食指与拇指结成环对顶状,是阿弥陀佛九品手印之一,能使一切妄念全都止息。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成化十四年-大日如来佛铜像。铭文:“成化十四年邓和尚造”“佛”大日如来(Mahvairocana),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大日如来佛头戴宝冠,面形方圆,细眉长目,大耳下垂,身披袈裟,双手结智慧印,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药师佛像。药师如来佛又称药师佛、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等,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他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趋人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此尊药师佛为螺发形,左手持药壶,右手持药草。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观音铜像。观音菩萨因其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俗世感应等特性,一直是中国最受喜爱的女性神祇。随着观音信仰不断适应中国文化传统,以观音伪经、宝卷、话本、传奇等文学作品为母本,民间诞生了一系列新型观音菩萨信仰形态和图像。经由中华传统文化和美学意趣再加工再创造,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首的观音菩萨逐渐演化为有多达三十三种艺术图像留存的变相。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杨枝观音像。与隋唐唐时期杨柳枝观音铜像不同,早期观音像多为站立姿态,两手分持长垂的柳枝和净瓶,明代盛行一时的杨枝观音像则通常为观音全跏趺坐,一手持杯状物,一手持杨枝的图像模式。观音头戴五叶冠,冠内有化佛,容貌秀美,静穆慈祥,耳饰珠珰,胸饰璎珞。左手托一杯状容器,右手上扬,两指拈持一枝状物,玉指纤纤。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杨枝观音铜像。观音手持的净水杯与杨枝,应是在明清时期审美风尚与藏传佛教造像双重影响下,隋唐时期净瓶与杨柳枝的延续与变体。杨枝观音手持净瓶与杨枝、遍洒甘露的造型,不仅是杨枝观音的母体,也常用于童子拜观音、水月观音、南海(普陀)观音、白衣观音像中。如果说莲花手观音像继承的是印度观音的传统,那么杨枝观音则融入了中国信众的情感与审美需求,成为流传时间最久、最受信众喜爱的观音造型。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送子观音铜像。“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复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教观音同样具备送子的法力。送子观音并不在观音三十三变身之列,学界多数认为是由佛教观音信仰分离出来并与中国儒家子嗣观融合发展,在中国民间诞生的新型观音菩萨信仰形态。观音头披风巾,面相圆润,双目下视,眉间白毫相,跣足游戏坐于假山石上,双手护持一童子于膝上。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送子观音铜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狮吼观音像。观音头戴高花冠,冠中坐佛,面部饱满圆润,游戏坐于狮背上,跣足,一足踏于狮子臀部,一足踏于折枝莲花上。狮子卧于覆莲座上,回首望向观音,脖颈较长。左右肩部分饰净瓶和青鸟。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万历十一年-观音铜像。 明清时期禅定印观音铜像较为多见。“禅定印”以双手手心向上放于腹部,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指端相按,相传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入定成道时采用的姿势,象征冥想与内心安定,后被泛用于佛弟子和僧众修行图中。观音结跏趺坐,双手施禅定印,双目低垂,面色宁静,现禅定之相。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白衣观音铜像。此件观音像改通肩式连帽天衣为披冠与外衣分离。披冠的独立为后期“观音巾”的出现做了铺垫。背部开凿有龛洞,疑用于存放造像记或经书。背面底座部有“信士能女汪氏男孟和尚供奉”等铭文,推测为佛家弟子打坐时使用,以助其进入禅定和般若境地。耳部耳铛,仰俯莲座等可见藏传佛像的影响。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嘉靖十年-白衣观音铜像。白衣观音是唐代中国自创的观音形象之一,历代壁画、绢本、纸本绘画,及陶瓷等遗存以观音通体连帽白衣为主要表征。与之相较,铜铸作品因造像材质本身颜色的局限,通常舍弃白色而选用通肩式覆头天衣或头戴披冠为辨识性标志。此件白衣观音额间白毫,施禅定印,跏趺坐于仰俯莲台上,身
着通肩式连帽天衣,衣帽覆头,双目低垂,表情寂静显入定之相。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观音铜像。观音头戴宝冠,冠内有化佛,身披帔帛,胸饰璎珞,双手结禅定印,跏趺坐于莲台上。身后设镂空状背光,如假山,如密林,枝杈处置有鹦鹉、净瓶等物,营造出观音在大自然中入定后宁静祥和的氛围。净瓶、鹦鹉皆是明清以来观音图像志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净瓶由来已久,中土最早出现的莲花手观音、杨柳枝观音像等即可见到观音手持净瓶形象,其图像源头可能是贵霜时期犍陀罗地区流行的佛三尊像图式中胁侍佛左右的持瓶菩萨。鹦鹉出自《鹦哥宝卷》等民间佛教故事,鹦鹉至孝侍母,观音施救,鹦鹉报恩的故事传播甚广。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观音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嘉靖年间-铜鎏金善财龙女胁侍观音像。观音所坐束腰莲座两侧胁侍有作揖状的童男童女——善财和龙女。善
财为古印度福城长者五百童子之一,因“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却视金钱为粪土,立志修行成佛,最终在普陀珞迦山拜谒观音菩萨,得其教化而随侍其右。龙女乃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自幼智慧通达,八岁时已善根成熟,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后成观音右胁侍,与善财一起辅助观音普度众生。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万历年间-善财龙女胁侍观音铜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铜鎏金善财胁侍白衣观音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观音铜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观音铜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文殊菩萨像。文殊之名来自梵文,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或意译作妙音、妙吉祥等。骑狮文殊是中国本土的创作,坐骑狮子象征驯服恰如猛兽的罪恶与欲望,以无限智慧与慈悲为精神和力量,制服任何的猛兽与恶魔,使人类得以净化,世间得以安宁。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地藏菩萨像。地藏菩萨是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梵文Kitigarbha的意译,音译为“乞叉底檗婆”或“叉底俱舍”,“底”译为“地” ,“俱舍”译为“藏” ,有含藏于地、地中之藏之义,又引申为犹如大地孕育涵养万物的意思。据佛经载,地藏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下生前,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他誓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立誓必尽度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众生,由此又称“大愿地藏”。地藏菩萨头戴五叶宝冠,神态慈悲祥和,相容和煦,静穆安宁。着双领式通肩佛衣,胸部佩饰连珠式璎珞,双手交叠持摩尼宝珠,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整尊造像庄严大气,质地细腻,润泽发光。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普贤菩萨铜像。普贤菩萨,具有将贤善普施众生的功能。汉传大乘佛教艺术中,普贤菩萨以骑象为辨
识性标志。此件普贤菩萨像骑卧象,着珈趺坐,装饰朴素随意,笑容可掬,为民间流传的样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文殊菩萨铜像。明清以来金铜文殊菩萨造像中多见文殊手臂缠绕莲枝,花上载般若经、智慧剑等造型,乃是受到藏传佛像影响之后产生的形式。此件文殊菩萨以游戏坐姿坐于狮背上,两肩奉般若经、智慧剑,转法轮手印、五叶宝冠及璎珞装饰方式俱可见藏传佛像艺术的影响。然文殊菩萨面部饱满圆润,眉眼细长秀气,嘴鼻精致小巧,神情慈爱可亲,衣纹厚重流畅,卧狮回首,憨态可掬,明显又融汇了中原汉地的审美传统。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嘉靖二十八年-铜鎏金文殊菩萨像。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为三大士。观音象征着慈悲,文殊与普贤菩萨则分别是智慧和理德的象征。除了三大士,文殊、普贤菩萨还身列华严三圣之二、四大菩萨之二,在中国汉传佛教中地位尊崇。明清以来的金铜佛教造像中,通常前者以骑狮(或经书、宝剑 ),后者以骑象为辨识性标志。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地藏菩萨像。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地藏三尊与十王像铜牌。铭文:“地藏菩萨在大铁围山西第一重海是大道场,为母说法,升利天佛,后一千五百年下生人也。我口之西,新罗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唐贞观二年七月三十日生,永徽四年记。口航海而来,端坐九子山头七十五年,至开元十六年七月二十夜成道,年九十九岁,入定二十年,至德二年七月三十日显圣起塔,大兴道场。闵公惠地一袈裟,不非人力,自须神通,从空涌出无数天神,将闵公所舍之地,一袈裟口起迳至塔。九龙戏珠之地,名九龙口地。口天神所造之塔,至今每有光出现。”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清时期,九华山地藏道场崛起,“地藏三尊”图式形成,中国化地藏图像彻底成熟。唐代新罗高僧释地藏(俗名金乔觉,后被尊称金地藏)卓锡九华山,在九年山员外闵公等当地乡绅的慷慨支持下,建立化城寺,自此九华山佛教迅速发展,成为地藏菩萨道场。闵公命其二子道明拜金地藏为师,二人共同成为地藏菩萨的左右胁
侍。此件板铸铜牌上,除主尊地藏菩萨,胁侍道明和尚和闵公及坐骑谛听外,两边另分立有冥界十王像。因地藏立下度尽地狱中罪苦众生的大愿,又被称为幽冥教主,管辖地狱十殿阎王。铜板背面楷书阳刻有文字若干,记述了金地藏生平及创建道场,僧晏姿塔院等圣迹。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跌坐于束腰式仰覆莲台上,顶饰螺发高髻,面若满月,眉间白毫莹然生辉。双目垂视,鼻若悬胆,双耳垂轮,尽显三十二相之庄严。身着贴体袒右袈裟。右手结触地印,五指分明按于莲座,象征证悟时刻大地为证;左手结禅定印,表禅定三昧。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释迦牟尼佛像结跏跌坐于束腰式仰覆莲台上,头顶螺发高髻,佛面长圆,神色凝思,法相庄严。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为“说法印”,是释迦牟尼的经典法印。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铜鎏金二十四臂观音菩萨像。二十四臂观音菩萨像面容慈祥,裸上身,挂璎珞,主臂双手合十,下双臂结法界定印,其余二十只手臂略小于主臂,对称分布于身后左右两侧,呈扇形展开,结不同的手印或持各式法器,立于束腰式仰覆莲台上。冠上化佛为阿弥陀佛的化身;多臂表示护持众生;多面、多眼表示观照众生。整体造
型古朴典雅,手臂错综有序、自然流畅,繁而不乱。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明代-红铜洒金药师佛像。药师佛在藏语中称作“桑给眉拉”,“桑给”意为“觉悟参成佛”,“眉拉”意为“药”。左手托药器,右手结施无畏印,脸型端正饱满,五官匀称,肌肉饱满,表情静穆安详。身量健美,衣纹仅做曲折轻敷妙,结跏趺坐于束腰式仰覆莲台上,莲座莲瓣宽肥饱满。佛造像所用材料为红铜,色泽凝重而温润,上附有金片点缀。《宣德彝器图谱》记载:“用赤金作屑镇锈,七次水银薰擦入青,作而成雪色子,号曰镏金。” 镏金是用赤金磨制的金粉,先以水银在造像上熏擦,再将金液点于造像表面,此工艺称为“洒金”,在佛像中十分罕见。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法相慈悲,陀螺发高髻,肉髻高耸如峰,绀发壮硕似螺,宽额润颐,福耳低垂,慧目微阖,阔鼻厚唇,静寂肃穆,呈相威仪,神韵庄严。观音造像有两臂、四臂、六臂、八臂、二十二臂和千臂等多种形制,汉藏两地造型以八臂观音为主,而千臂千眼观音造像则多以雕刻或铸造工艺呈现。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铜鎏金四臂十一面观音菩萨坐像。四臂十一面观音菩萨耳后缯带呈扇形,右手结与愿印,左手结触地印,另有两手左手持莲花(佚失),右手持念珠,寂静相,造型优美。全跏趺坐于莲座上,所着佛裙雕刻精美。四臂观音是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姓尊”。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清代-铜鎏金四臂观音菩萨像。四臂观音菩萨头戴宝冠,耳垂圆珰,头冠正中饰以化佛;双目微瞅,沉思凝视,表情平静,造型优美。一头四臂,主臂结合十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宝冠上的小佛像也称为“应化佛”“变化佛”,是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的变化身,为观音菩萨的重要标识。
佛光金影-院藏历代金铜佛像艺术(2025.6.22湖南博物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