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当学三种难
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会有三种困难:起初认识烦恼很难,中途降伏烦恼很难,最终根除烦恼很难。这不是对阿罗汉说的,更不是对菩萨说的,而是对我们凡夫说的。
因为这三种困难,所以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没能解脱,而且还在不停地造业,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如观音菩萨礼赞文中所说,我们无数次流转轮回,如果把身体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如果把血汗积攒下来,比须弥山下的大海还要深。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过去一一生身骨,辗转积若妙高山。”在轮回中,除了五蕴和合的身体与数不清的罪业、烦恼、成见、我执和无明,我们什么都没有获得。如果这三种困难不解决,不要说解脱和利益众生,就连声闻、缘觉的小乘果位都不可能获得。
有些人烧烧香、磕磕头、放放生,就觉得自己是在修行了,但实际上,内心的烦恼根本没有解决——该发脾气的时候还是发脾气,该贪的时候还是会贪,跟没有烧香、磕头之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烧香、磕头没有功德,但这些对我们真正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根除烦恼起不到太大作用。
真正想起到作用,就一定要开启智慧,如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所说:“用听闻的智慧认识烦恼,用思维的智慧对治烦恼,用实修的智慧根除烦恼。”
首先要了解烦恼的过患,烦恼给自他带来的伤害和麻烦,知道这些之后,你就会很愿意去断除烦恼。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能戒酒戒烟?就因为他明白了吸烟对身体的坏处、醉酒给自己带来伤害,他甚至亲眼目睹了亲友因为抽烟喝酒得了癌症。因此,即使抽烟喝酒是他多年的习惯,最终他还是会戒掉。
对治烦恼也要有这个过程,先要认识烦恼的过患。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隐藏在内心深处,即使表面上装得慈眉善目,说话温柔,但这都是自欺欺人,烦恼仍然在心底隐藏着。
《遥呼上师祈请文》里说:
嗔敌爱亲之心常生起,于取舍境迷惑似愚痴,
如法行时昏沉而无力,非法行时聪明而机敏,
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加持摧毁烦恼与怨敌。
意思是说,因为我们内心中有贪、嗔、痴烦恼,所以对仇人会嗔恨,对亲人会贪恋,做事时会因愚痴而取舍颠倒。比如当你听课、磕头、修法的时候,常常会昏沉、困倦、腰腿酸痛,听课的时候甚至会睡觉,即使认真听了,下了课一出门就忘了。而对于非佛法的事,诸如逛街、打麻将等,你比谁都有精神,而且还很聪明,对于哪里能买到昂贵的名牌包,即使过了十年你还能记得,哪个地方有好吃的羊肉串,你也一清二楚,和听闻佛法时的状态截然相反。烦恼就是这样伤害我们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烦恼的害处,用现在的语言说,烦恼重的人叫作负能量多,烦恼轻的人叫正能量强。负能量多的人,不仅自己痛苦,别人与他相处时也会很不舒服。有些人烦恼很轻,习气不重,正能量很强,说明修行很好,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别人与他相处的时候会很欢喜,会有描述不出来的喜悦感。
一、认识烦恼难
社会上所有的教育和学科,多数是研究身外之物,没有一个学科是研究“如何认识烦恼”的。农民研究怎么种田,商人研究怎么做生意,父母研究如何持家、安居立业、养育子女,就是没有人研究烦恼。当下生起的烦恼是哪一类?烦恼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不好?对此生和来世有什么害处?生起烦恼以后会如何造业?对于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思维过,这就是第一难——认识烦恼难。
(一)为什么很难认识烦恼
佛法里有个比喻,把我们凡夫比喻为病人,把佛陀比喻为医生,把佛法比喻为药。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自己很难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这是比喻认识烦恼难。即使知道了,还要到处求医问药,疾病还是很难治愈,这是比喻降伏烦恼难。最后根治疾病很难,这是比喻根除烦恼难。要想治愈疑难病症,首先要找到特别高明的医生,才能查出病因;治疗和根除的时候,也要用特殊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才行。疾病还只是外在的身体问题,我们的烦恼则是内在心灵的顽疾。
我们现在内心的嗔恨、欲望、嫉妒和傲慢,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产生的,而是从无始轮回以来就开始积累。我们心灵的疾患一世比一世加重,烦恼的病毒不停地增长,越来越顽固难调,烦恼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气,仿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天性。我们从一出生,保护自我、排斥他人的想法就很牢固。不仅人类是这样,动物也一样。比如一条蛇,你一靠近它,它立刻就会吐出舌头向你示警,进而还会伤害你,这是它的本能反应,生来如此。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如果你不以私心来保护自己,好像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以无私之心来帮助大家,好像也不正常。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凡夫的世界,大家都认可凡夫的行为。
外在的东西往往很容易观察,比如说,是真金还是假金,是真钞还是伪钞,我们都可以判断得清清楚楚。但对于内在的烦恼,我们根本无力识别。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认识烦恼,不知道它的定义是什么,怎样分类,什么是粗大的烦恼,什么是细微的烦恼等等。必须要学习很多佛法知识,才能认识这些烦恼,所以特别困难。
(二)为什么要认识烦恼
修行人就像是战士,烦恼是敌人,我们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敌人。在战场上,有时很难辨别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战士也会误杀自己的战友,所以战士首先要能够认出自己的敌人,避免错伤。要通过长相、服装等识别敌人,甚至仅凭一颗子弹就能辨别出是敌是友。修行中也一样,有时很难辨别出烦恼和善根,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善根“误杀”了。
我们学习佛法,最大的敌人就是无始以来积累在内心中的烦恼。我们一直听烦恼的话,被其左右,烦恼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烦恼说“赶快逛街去,买个包”,你就立刻蹦起来去买个包。烦恼想去餐厅,你马上就去了。烦恼指使你“去抽烟吧”,你马上就去抽根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为烦恼服务,我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吃过太多好东西,我们穿名牌衣服,追求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烦恼而奔波忙碌,仔细想想,我们一直是在替烦恼打工。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修行人,二十多年前他为我们传法,中午他累了,想睡觉,于是就把杯中的供水从自己头上倒下去,以此来对治困倦。我们听法、修行的时候呢?想睡就睡,这都是烦恼的力量。说好听一点是你身体不好,事实上就是被烦恼左右了。听法时虽然面朝着上师,但心早就跟着烦恼跑了,上师讲的课,你一半都没有听见。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成为烦恼的仆人。
噶举课颂本中有一句礼赞文,大意是说,在黑暗的夜晚,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人,手里拿着武器射击,打到的是敌人还是战友难以确定。黑暗用来比喻我们的无明。烦恼之所以很难被认识,第一个因素就是无明,还有一个是我执,这就是根本原因。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坏的习惯——私心不公,明明自己有缺点,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优点,而对于自己反感的人,明明人家有优点,却总是否定。做一个公正的人很重要,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经常给我们找麻烦的人,对于他身上的优点,我们也一定要认可。我们看自己的缺点,只有两只眼睛,如果六个人同时看我们的缺点,就会透过十二只眼睛,清晰度不一样,视角也不一样,所以会更全面、更准确。因此,我们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一定要虚心,无论是谁指出我们的缺点,都应该很乐意接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烦恼。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己一直都没能认识到自己的烦恼。
我很喜欢直心的人。比如最近我胖了,可是有个人却说:“哇,你的身材很好。”我就知道他在骗我。但如果一个人说:“你最近怎么这么胖?变得这么难看。”我反而会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我们要培养这样一种心态,不要把赞叹你的人拉得很近,把批评你的人推得很远。有人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反省,他说的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是值得高兴的,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出的毛病,他能够指出来,这就是善知识。当别人批评你的亲人时也一样,你也不要马上就不高兴,先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自己的亲人有没有这个毛病,如果有,那真的很好,说明对方是在帮助自己的亲人。
(三)怎样才能认识烦恼
认识烦恼之所以很难,原因就是我们很固执、僵硬、有成见,一直都在保护自己的缺点、排斥别人的优点,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损失。习主席讲过一句“正义必胜”,正义也可以代表佛教的真理。我们不能一直保护假相,保护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心,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现在我们不能认识烦恼,主要就是内心的成见太多了。
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心就是随境而转,从未反观自心。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观察一个人,就会清楚地了解他的长相如何、服饰如何、观点如何等等。我们自心产生的念头就像水上的涟漪,绵绵不断,而我们却意识不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反观念头的习惯,总是随着念头走。教理学得好、智慧高、禅修功夫厉害的人,对于别人脖子上带的璀璨珠宝根本不会注意,因为他在不停地反观自己的念头,无暇顾及其他。这样的人,就比较容易认识烦恼。很多大德在禅修的状态下,见了什么人、聊了什么话,甚至吃了什么东西,都会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在意这些。而我们则是正好相反,不停地东张西望,思绪万千,没有足够的智慧认识烦恼,让烦恼一直在无明中发展。
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只有认识了烦恼,我们才可以逐步破除无明。破除无明分很多层次和阶段,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首先要听闻佛法,好好学习经典和论典,通过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闻所生慧,就可以很轻松地认识烦恼,这样,第一难就可以解决。
认识错误、认识烦恼,本身需要具备智慧。而我们因为内心被无明覆盖,并没有这种智慧。我们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不明白、不清楚。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五浊恶世”,就像垃圾堆一样,垃圾越堆积越多,充满了无明、烦恼和欲望。我们最大的错误不是有烦恼,而是明明自己有很大的烦恼、过错,却不承认,不肯认错,这是我们凡夫非常可怕之处。
智慧和无明是对立的,有智慧就没有无明,无明深重就没有智慧,二者就像水火一样不能并存。如果你觉得无明也不错,不急于生起智慧,那你可以继续吃喝玩乐,继续懈怠懒惰,不去听闻佛法。可能你跟无明相处久了,对无明产生了感情,不想伤害无明。如果你想要产生智慧,就必须学习佛法,听闻善知识的开示。佛法是般若,它超越了世间的知识,超越了科学,也超越了宗教。我们听闻佛法,就能产生智慧。其实“智慧”这个词不足以表达佛法的般若,它容易跟世间的聪明相混淆,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字眼可以代替,所以只好用“智慧”这个词。
我们生而为人,有眼睛、耳朵,有知识,有思维能力,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听闻佛法。否则,一旦来世变成动物,再想学佛,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让一头牛和一个人一起学佛,谁学得更快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保证自己下辈子不会变成一头牛呢?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条件你准备好了吗?所以,我们在生而为人的时候,要多听闻佛法,要趁着身强力壮的时候多学。假如你变成植物人了,也没有办法继续学佛了。谁敢说自己这辈子一定不会变成植物人?无论你多么有钱,甚至有私人医生,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植物人。所以要趁身心健康的时候好好学习佛法。
有些佛弟子很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不做功课,不听闻佛法,不看书,这都非常可惜。这是因为他们对佛法还缺乏真正的了解,还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和重要,所以一直在忙其他事情。当然,世人为生计而奔忙是需要的,但听闻佛法、做功课更重要。
我从小在佛教环境中长大,虽然我很懒惰,修得很差,但我从根本上认识了佛法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因此让我做任何一件世俗的事情,我都没有兴趣,但是让我做佛法的事,我很乐意。在我内心深处,从来没觉得任何一件世间的俗事是重要的。如果现在我就死去,对于其他事情我不会感到遗憾和留恋,唯一遗憾的就是这么多佛法经典我还没有读完。佛陀的教法如此殊胜,噶举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此伟大,加持力如此不可思议,读一遍也不一定都能懂。一部《入行论》,巴珠仁波切就学习了八十多遍。虽然他并不是什么法王或多次转世的活佛,但他的愿力非常大,在菩提心的修持上也付出了很多,现在整个藏地,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巴珠仁波切。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金刚乘的法教,还想要反复看。从这一点我感觉到,至少我对佛法的信心是真实的,因为我了解佛法的重要、殊胜和伟大,因此才愿意为此付出、为此投入。
世人都觉得金钱很重要,认为金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日日夜夜都愿意为赚取金钱而付出努力,有些人甚至会为此付出生命。凡夫对金钱的执着就是无明。金钱只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利益,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幸福,如果我们像追逐金钱一样努力为佛法付出,就会生出智慧,获得究竟的安乐。但是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要有利他的发心,否则只会一无所获。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佛法知识很丰富的学者大有人在,可惜的是,他们很多人都缺少利他的发心,这样的话,他们还不如单纯去追求金钱。动机不正确的学佛人,很容易产生邪见、诽谤佛法。一位佛法知识丰富但发心不正确的学者如果写出一本书,就会误导很多人,造下严重的罪业。
听闻佛法虽然很重要,但比听闻佛法更重要的事是闻法时的发心。如果发心不正确,听闻佛法能够学到知识、逻辑和文化,却不会产生闻所生慧。如果以掺杂烦恼的心来听闻佛法,就像往一个有毒药的容器里倒牛奶一样,喝下容器里的牛奶就会死掉。因此大家要以正确的动机来听闻佛法,由此产生的智慧才能解决第一难——认识烦恼难。
不过即便你有机会从佛法的理论知识层面了解烦恼,但如果没有真正实修,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反而还比较容易中毒。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和居士的佛法知识都很丰富,可是他们不但没有透过学习佛法理论来认识烦恼,反而让这些理论更加蒙蔽了自己的本性,更加掩盖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让自己更加不能认识烦恼,更加刚强难化。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修心七要》广释(下)一一当学三种难(一)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当学三种难
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会有三种困难:起初认识烦恼很难,中途降伏烦恼很难,最终根除烦恼很难。这不是对阿罗汉说的,更不是对菩萨说的,而是对我们凡夫说的。
因为这三种困难,所以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没能解脱,而且还在不停地造业,遭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如观音菩萨礼赞文中所说,我们无数次流转轮回,如果把身体堆积起来,比须弥山还要高;如果把血汗积攒下来,比须弥山下的大海还要深。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也说:“过去一一生身骨,辗转积若妙高山。”在轮回中,除了五蕴和合的身体与数不清的罪业、烦恼、成见、我执和无明,我们什么都没有获得。如果这三种困难不解决,不要说解脱和利益众生,就连声闻、缘觉的小乘果位都不可能获得。
有些人烧烧香、磕磕头、放放生,就觉得自己是在修行了,但实际上,内心的烦恼根本没有解决——该发脾气的时候还是发脾气,该贪的时候还是会贪,跟没有烧香、磕头之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烧香、磕头没有功德,但这些对我们真正认识烦恼、对治烦恼、根除烦恼起不到太大作用。
真正想起到作用,就一定要开启智慧,如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所说:“用听闻的智慧认识烦恼,用思维的智慧对治烦恼,用实修的智慧根除烦恼。”
首先要了解烦恼的过患,烦恼给自他带来的伤害和麻烦,知道这些之后,你就会很愿意去断除烦恼。比如说,一个人为什么能戒酒戒烟?就因为他明白了吸烟对身体的坏处、醉酒给自己带来伤害,他甚至亲眼目睹了亲友因为抽烟喝酒得了癌症。因此,即使抽烟喝酒是他多年的习惯,最终他还是会戒掉。
对治烦恼也要有这个过程,先要认识烦恼的过患。我们每个人的烦恼都隐藏在内心深处,即使表面上装得慈眉善目,说话温柔,但这都是自欺欺人,烦恼仍然在心底隐藏着。
《遥呼上师祈请文》里说:
嗔敌爱亲之心常生起,于取舍境迷惑似愚痴,
如法行时昏沉而无力,非法行时聪明而机敏,
上师鉴知慈悲速垂顾,加持摧毁烦恼与怨敌。
意思是说,因为我们内心中有贪、嗔、痴烦恼,所以对仇人会嗔恨,对亲人会贪恋,做事时会因愚痴而取舍颠倒。比如当你听课、磕头、修法的时候,常常会昏沉、困倦、腰腿酸痛,听课的时候甚至会睡觉,即使认真听了,下了课一出门就忘了。而对于非佛法的事,诸如逛街、打麻将等,你比谁都有精神,而且还很聪明,对于哪里能买到昂贵的名牌包,即使过了十年你还能记得,哪个地方有好吃的羊肉串,你也一清二楚,和听闻佛法时的状态截然相反。烦恼就是这样伤害我们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烦恼的害处,用现在的语言说,烦恼重的人叫作负能量多,烦恼轻的人叫正能量强。负能量多的人,不仅自己痛苦,别人与他相处时也会很不舒服。有些人烦恼很轻,习气不重,正能量很强,说明修行很好,得到了佛菩萨的加持,别人与他相处的时候会很欢喜,会有描述不出来的喜悦感。
一、认识烦恼难
社会上所有的教育和学科,多数是研究身外之物,没有一个学科是研究“如何认识烦恼”的。农民研究怎么种田,商人研究怎么做生意,父母研究如何持家、安居立业、养育子女,就是没有人研究烦恼。当下生起的烦恼是哪一类?烦恼对他人和自己有什么不好?对此生和来世有什么害处?生起烦恼以后会如何造业?对于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思维过,这就是第一难——认识烦恼难。
(一)为什么很难认识烦恼
佛法里有个比喻,把我们凡夫比喻为病人,把佛陀比喻为医生,把佛法比喻为药。当一个人生病的时候,自己很难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这是比喻认识烦恼难。即使知道了,还要到处求医问药,疾病还是很难治愈,这是比喻降伏烦恼难。最后根治疾病很难,这是比喻根除烦恼难。要想治愈疑难病症,首先要找到特别高明的医生,才能查出病因;治疗和根除的时候,也要用特殊的药物和治疗手段才行。疾病还只是外在的身体问题,我们的烦恼则是内在心灵的顽疾。
我们现在内心的嗔恨、欲望、嫉妒和傲慢,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产生的,而是从无始轮回以来就开始积累。我们心灵的疾患一世比一世加重,烦恼的病毒不停地增长,越来越顽固难调,烦恼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气,仿佛成为我们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的天性。我们从一出生,保护自我、排斥他人的想法就很牢固。不仅人类是这样,动物也一样。比如一条蛇,你一靠近它,它立刻就会吐出舌头向你示警,进而还会伤害你,这是它的本能反应,生来如此。在人们的通常观念中,如果你不以私心来保护自己,好像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以无私之心来帮助大家,好像也不正常。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是凡夫的世界,大家都认可凡夫的行为。
外在的东西往往很容易观察,比如说,是真金还是假金,是真钞还是伪钞,我们都可以判断得清清楚楚。但对于内在的烦恼,我们根本无力识别。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认识烦恼,不知道它的定义是什么,怎样分类,什么是粗大的烦恼,什么是细微的烦恼等等。必须要学习很多佛法知识,才能认识这些烦恼,所以特别困难。
(二)为什么要认识烦恼
修行人就像是战士,烦恼是敌人,我们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敌人。在战场上,有时很难辨别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战士也会误杀自己的战友,所以战士首先要能够认出自己的敌人,避免错伤。要通过长相、服装等识别敌人,甚至仅凭一颗子弹就能辨别出是敌是友。修行中也一样,有时很难辨别出烦恼和善根,很可能会把自己的善根“误杀”了。
我们学习佛法,最大的敌人就是无始以来积累在内心中的烦恼。我们一直听烦恼的话,被其左右,烦恼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烦恼说“赶快逛街去,买个包”,你就立刻蹦起来去买个包。烦恼想去餐厅,你马上就去了。烦恼指使你“去抽烟吧”,你马上就去抽根烟。我们从小到大都在为烦恼服务,我们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吃过太多好东西,我们穿名牌衣服,追求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烦恼而奔波忙碌,仔细想想,我们一直是在替烦恼打工。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很好的老修行人,二十多年前他为我们传法,中午他累了,想睡觉,于是就把杯中的供水从自己头上倒下去,以此来对治困倦。我们听法、修行的时候呢?想睡就睡,这都是烦恼的力量。说好听一点是你身体不好,事实上就是被烦恼左右了。听法时虽然面朝着上师,但心早就跟着烦恼跑了,上师讲的课,你一半都没有听见。这就说明我们已经成为烦恼的仆人。
噶举课颂本中有一句礼赞文,大意是说,在黑暗的夜晚,一位训练有素的军人,手里拿着武器射击,打到的是敌人还是战友难以确定。黑暗用来比喻我们的无明。烦恼之所以很难被认识,第一个因素就是无明,还有一个是我执,这就是根本原因。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很坏的习惯——私心不公,明明自己有缺点,但我们却把它当成优点,而对于自己反感的人,明明人家有优点,却总是否定。做一个公正的人很重要,即使是我们不喜欢的人、经常给我们找麻烦的人,对于他身上的优点,我们也一定要认可。我们看自己的缺点,只有两只眼睛,如果六个人同时看我们的缺点,就会透过十二只眼睛,清晰度不一样,视角也不一样,所以会更全面、更准确。因此,我们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一定要虚心,无论是谁指出我们的缺点,都应该很乐意接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认清自己的烦恼。因为无始以来,我们自己一直都没能认识到自己的烦恼。
我很喜欢直心的人。比如最近我胖了,可是有个人却说:“哇,你的身材很好。”我就知道他在骗我。但如果一个人说:“你最近怎么这么胖?变得这么难看。”我反而会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我们要培养这样一种心态,不要把赞叹你的人拉得很近,把批评你的人推得很远。有人批评你的时候,你要反省,他说的问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的话,那是值得高兴的,连我们自己都找不出的毛病,他能够指出来,这就是善知识。当别人批评你的亲人时也一样,你也不要马上就不高兴,先静下来心平气和地想一想,自己的亲人有没有这个毛病,如果有,那真的很好,说明对方是在帮助自己的亲人。
(三)怎样才能认识烦恼
认识烦恼之所以很难,原因就是我们很固执、僵硬、有成见,一直都在保护自己的缺点、排斥别人的优点,其实这是我们自己的损失。习主席讲过一句“正义必胜”,正义也可以代表佛教的真理。我们不能一直保护假相,保护我们的缺点。我们要有追求真理的心,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现在我们不能认识烦恼,主要就是内心的成见太多了。
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心就是随境而转,从未反观自心。如果我们全神贯注地观察一个人,就会清楚地了解他的长相如何、服饰如何、观点如何等等。我们自心产生的念头就像水上的涟漪,绵绵不断,而我们却意识不到,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反观念头的习惯,总是随着念头走。教理学得好、智慧高、禅修功夫厉害的人,对于别人脖子上带的璀璨珠宝根本不会注意,因为他在不停地反观自己的念头,无暇顾及其他。这样的人,就比较容易认识烦恼。很多大德在禅修的状态下,见了什么人、聊了什么话,甚至吃了什么东西,都会一无所知,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在意这些。而我们则是正好相反,不停地东张西望,思绪万千,没有足够的智慧认识烦恼,让烦恼一直在无明中发展。
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只有认识了烦恼,我们才可以逐步破除无明。破除无明分很多层次和阶段,并非能够一蹴而就。首先要听闻佛法,好好学习经典和论典,通过听闻佛法产生的智慧——闻所生慧,就可以很轻松地认识烦恼,这样,第一难就可以解决。
认识错误、认识烦恼,本身需要具备智慧。而我们因为内心被无明覆盖,并没有这种智慧。我们对很多东西都不了解、不明白、不清楚。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五浊恶世”,就像垃圾堆一样,垃圾越堆积越多,充满了无明、烦恼和欲望。我们最大的错误不是有烦恼,而是明明自己有很大的烦恼、过错,却不承认,不肯认错,这是我们凡夫非常可怕之处。
智慧和无明是对立的,有智慧就没有无明,无明深重就没有智慧,二者就像水火一样不能并存。如果你觉得无明也不错,不急于生起智慧,那你可以继续吃喝玩乐,继续懈怠懒惰,不去听闻佛法。可能你跟无明相处久了,对无明产生了感情,不想伤害无明。如果你想要产生智慧,就必须学习佛法,听闻善知识的开示。佛法是般若,它超越了世间的知识,超越了科学,也超越了宗教。我们听闻佛法,就能产生智慧。其实“智慧”这个词不足以表达佛法的般若,它容易跟世间的聪明相混淆,但由于没有更好的字眼可以代替,所以只好用“智慧”这个词。
我们生而为人,有眼睛、耳朵,有知识,有思维能力,要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听闻佛法。否则,一旦来世变成动物,再想学佛,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让一头牛和一个人一起学佛,谁学得更快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能保证自己下辈子不会变成一头牛呢?下辈子继续做人的条件你准备好了吗?所以,我们在生而为人的时候,要多听闻佛法,要趁着身强力壮的时候多学。假如你变成植物人了,也没有办法继续学佛了。谁敢说自己这辈子一定不会变成植物人?无论你多么有钱,甚至有私人医生,都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植物人。所以要趁身心健康的时候好好学习佛法。
有些佛弟子很忙,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借口不做功课,不听闻佛法,不看书,这都非常可惜。这是因为他们对佛法还缺乏真正的了解,还不知道佛法的殊胜和重要,所以一直在忙其他事情。当然,世人为生计而奔忙是需要的,但听闻佛法、做功课更重要。
我从小在佛教环境中长大,虽然我很懒惰,修得很差,但我从根本上认识了佛法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因此让我做任何一件世俗的事情,我都没有兴趣,但是让我做佛法的事,我很乐意。在我内心深处,从来没觉得任何一件世间的俗事是重要的。如果现在我就死去,对于其他事情我不会感到遗憾和留恋,唯一遗憾的就是这么多佛法经典我还没有读完。佛陀的教法如此殊胜,噶举传承祖师的教言如此伟大,加持力如此不可思议,读一遍也不一定都能懂。一部《入行论》,巴珠仁波切就学习了八十多遍。虽然他并不是什么法王或多次转世的活佛,但他的愿力非常大,在菩提心的修持上也付出了很多,现在整个藏地,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巴珠仁波切。我自己也看过很多金刚乘的法教,还想要反复看。从这一点我感觉到,至少我对佛法的信心是真实的,因为我了解佛法的重要、殊胜和伟大,因此才愿意为此付出、为此投入。
世人都觉得金钱很重要,认为金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日日夜夜都愿意为赚取金钱而付出努力,有些人甚至会为此付出生命。凡夫对金钱的执着就是无明。金钱只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利益,让我们获得暂时的幸福,如果我们像追逐金钱一样努力为佛法付出,就会生出智慧,获得究竟的安乐。但是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必须要有正确的动机,要有利他的发心,否则只会一无所获。无论在汉地还是藏地,佛法知识很丰富的学者大有人在,可惜的是,他们很多人都缺少利他的发心,这样的话,他们还不如单纯去追求金钱。动机不正确的学佛人,很容易产生邪见、诽谤佛法。一位佛法知识丰富但发心不正确的学者如果写出一本书,就会误导很多人,造下严重的罪业。
听闻佛法虽然很重要,但比听闻佛法更重要的事是闻法时的发心。如果发心不正确,听闻佛法能够学到知识、逻辑和文化,却不会产生闻所生慧。如果以掺杂烦恼的心来听闻佛法,就像往一个有毒药的容器里倒牛奶一样,喝下容器里的牛奶就会死掉。因此大家要以正确的动机来听闻佛法,由此产生的智慧才能解决第一难——认识烦恼难。
不过即便你有机会从佛法的理论知识层面了解烦恼,但如果没有真正实修,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反而还比较容易中毒。现在有很多出家人和居士的佛法知识都很丰富,可是他们不但没有透过学习佛法理论来认识烦恼,反而让这些理论更加蒙蔽了自己的本性,更加掩盖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让自己更加不能认识烦恼,更加刚强难化。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