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91
  • 关注人气:2,1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没有把握不入地狱

(2015-04-30 11:21:24)
标签:

佛学

藏传佛教

佛法

了义炬

分类: 大手印前行引导文

 http://s9/mw690/001JD1HVgy6RTCyb7Lid8&690



文:太桥旦曾堪布



关于地狱的痛苦,前几天只是简单的描述。至于无间地狱的情景,佛陀是不能细说的,也不敢细说。如果他更详细地宣说地狱的痛苦,很多大菩萨以他们的强烈慈悲,会由于太过悲痛而昏倒,甚至吐血而亡。出于这种考虑,所以佛陀便没有详细宣说。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说过:“即使是看到地狱的景象,或是听到对地狱的表述,或是想象地狱的环境和地狱中众生的感受,心中都会感到无比的痛苦。”

 

那么,一旦亲身入了地狱,感受会是如何?真是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很多寺庙的门口都有一幅六道轮回图,便是为了提醒人们,地狱乃至六道的痛苦是多么可怕,促使人们断恶行善,生起出离轮回的心。我们要知道,堕入地狱唯一的条件,就是嗔恨。从心的烦恼上来说,嗔恨是最严重的;从行为的业因上说,杀生是最严重的。嗔恨和杀生都是堕入地狱的种子。

 

所以,我们不仅要戒杀,还要放生,更要熄灭心中的嗔恨。佛陀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对有情的众生不要发脾气,对无情的物质也不能发脾气。打个比方说,点灯的时候,不小心被打火机的火烧到手,你会不会生气?会不会怨恨那个打火机?上楼梯的时候,楼梯上有些水,你一下子滑倒了,会不会生气?会不会归罪于楼梯上的水?然而佛陀告诉我们不应该这样,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连这种嗔恨都是不允许的,何况对众生产生嗔恨。

 

那么,佛陀把地狱的情景告诉我们,是不是想吓唬我们?当然不是。佛陀是担心我们会堕入地狱,为了保护我们而以地狱之状况来告诫我们要解决内心的嗔恨。净除了内心的嗔恨,就等于远离了地狱,地狱的痛苦也就自然停止了。

 

另外,只是惧怕地狱的痛苦是远远不够的。龙树菩萨说,对于热地狱、寒地狱以及饿鬼道众生的痛苦等等,一定要在生活中去实际体会。只有这样,对地狱道的认知和惧怕才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比如我们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温过高烫到了自己,会感觉热辣辣的痛,由此便可以联想一下热地狱的痛苦。被热水烫一下都这么难受,热地狱众生的痛苦得有多么可怕!

 

再比如遇上大风降温,或是下雨下雪,如果衣服穿得比较少,就会感觉寒冷,由此就可以想象一下寒地狱的痛苦。只是天气的变化就觉得寒冷的不适,那么寒地狱众生得有多么痛苦啊!

 

还有,有时候早上没来得及吃早饭,然后忙碌地工作了一天,身体又饿又乏,由此我们就可以体会一下饿鬼道众生的痛苦。只不过是几个小时没吃东西而已,饿鬼道里的众生却是几年,甚至几百年都找不到一丁点儿食物,实在可怜。

 

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了解地狱的情形,坚信地狱的存在。然后要进一步想办法不堕入地狱,不仅仅是自己不要堕入地狱,更要让亲人以及一切有缘众生都不堕入地狱。现在我们六根俱全,身强力壮,如果此时不能把握修习佛法的最佳时机,一旦衰老来临,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脑力不够用,那时再来修行,成就将非常有限。

 

现在,我们必须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有没有把握不入地狱?有没有把握不做导致堕入地狱的事情?有没有累积了足够的善业?都很难说吧!

 

我们从小到大发过多少次脾气?不论是直接的、间接的、有意的、无意的。我们是否杀害过生命,杀害过多少……更何况我们过去世中所累积的无数恶业,只是在等待因缘成熟而已。所以从现在开始,绝不能继续执迷不悟了,一定要尽快清醒。

 

那么,应该从哪里下手?答案是很明了的——从思维四共加行下手!


佛法里最重要的就是四共加行——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因果业力、轮回过患。如果充分认知了这四种思维,生起了真实深刻的体会,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我们的佛法修行。但是如果对这四种思维没有深刻的认知和体会,不管念了多少咒、修了什么样的法、积累了什么善行,都并非是真正地修习佛法,都不能保证我们不入地狱。

 

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就还停留在世间法中,跟随世间八法而波动和患得患失。如果我们的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就还对轮回抱有留恋和强烈的执着。如果对四共加行生起了深刻体会,对此生、对轮回的执着也就几乎没有了。认识了轮回是充满痛苦的、极其恐怖的,还会追求轮回吗?就好比看到一个蛇窝,知道里面有毒蛇,你还会想要进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