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AECT定义的发展
2005年5月,在由莫伦达等人起草的AECT协会文件AECT 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 Committee
Document #MM4.0中,提出了教育技术的新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该定义可以译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AECT 2005对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更新和发展,与1994定义相比,2005定义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
(1)领域名称
从1994定义所使用的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改成为2005定义中的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2)研究范畴
新定义使用了“创建、使用和管理(creating,using and
managing)”来代替原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创建”不仅包含了一般的“设计、开发”,还包含创建学习材料、学习环境和评价档案等内容;“使用”包含了利用、推广革新、整合和制度化;“管理”一词用动名词表明了管理的动态化。而原定义中的“评价”范畴则被整合在“创建、使用和管理”之中。
(3)研究对象
新定义使用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其中,“适当的”表示要符合预期的目标,即符合预期目标的基于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从而避免了原定义中对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的泛化。
(4)研究目标
新定义使用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facilitating 1ea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的双重表述。“促进学习”表明随着学习模式的转变,学习者的主人翁精神、个人责任感被突出,使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作用不再是控制和预先决定,而是支持和促进;“提高绩效”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要同时注重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5)研究领域
新定义使用了“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的说法。其中,“研究(study)”代替了原定义中的“理论”,表明当前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还需继续深入研究;“道德”一词的使用则表明了新定义对伦理道德的关注。
1.2.3 我国教育技术的起步与发展
1. 我国的教育技术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从那时起,我国教育界就尝试利用电影、幻灯等媒体作为教学工具。
1920年,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电影公司拍摄无声教育影片《女子体育》与《盲童教育》。
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技术专著《有声电影教育》(陈有松著)。
1936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刊物《现代教育技术》周刊在上海出版。
1945年,我国最早的教育技术系在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
1995年,中国教育科研网开通,标志着中国的网络教育应用的开端。
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战略目标。
1979年开始,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负责全国的教育技术管理工作和业务工作。现在,中央和各省市都建立了电化教育馆,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专业性的教育技术机构。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
1991年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
到2000年,近80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多所高等院校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4所大学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
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者主要包括三类人员:第一类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者,主要来自高等院校中的教育技术系或教育技术研究中心等;第二类是全国电教系统的专业人员,包括中央及省、市、自治区的电教馆人员以及各学校的电教人员;第三类是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应用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学校中各学科的教师则是教育技术实践领域的生力军。
3. 我国大多数起专家大体上同意AECT94定义,并做一些扩展:
(1)强调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
(2)把研究对象由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扩展为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
(3)强调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优化教与学。
1.2.4 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日益突出
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特色。
2. 教育技术将日益重视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包括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支持等在内的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3. 教育技术将日益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教育技术将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深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心理过程特征、影响学习者心理的因素。更加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4. 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日益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
(1)网络化
目前我国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等,其中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用户是中国目前最大的Internet网用户群。
(2)多媒体化
①
以计算机为处理中心和应用多媒体信息(如符号、文字、图形、动画、声音、图像和视频影像等)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人机交互方式实现同时采集、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的技术。
②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系统由主机、输入输出设备、控制以及各种功能卡和软件组成。
(3)理论研究科学化、系统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