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早期教育早教闪卡中国手机报 |
分类: 精彩周末版 |
一提到早期教育,很多家长都会想,一定要“教孩子点什么”,否则好像就不是早期教育了。早期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呢?
本期专题:早期教育,到底教什么?
★疑惑:我们身边的早期教育误区
早期教育,是相对于学龄期以后的教育而言的,应该遵循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特点来开展。但是,现在很多早期教育的内容,却都是以让超越年龄孩子阶段的提前学习为主。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认字、学算术、以及其他一些超前的智力开发等等。
教育的本质有两个,一是教孩子做人;一是教孩子思考方法。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很多家长一看到“教育”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为了考试而刻苦学知识。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早期教育”机构,就是迎合了家长们这样的心理。很多早教班和早教书籍的内容,都围绕着过早的智力开发和以认字算术为主的抽象学习来展开的。这是一个误区。
人类大脑的发育,是在5岁后,才会进入永久记忆期,这个时候开始为抽象的智力学习做准备,是比较适合的。而且,孩子在经过对身边真实事物的充分接触和体验,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抽象符号学习的敏感期,如果把这个学习时间人为地提前,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孩子正常的发育和发展。
★关注:家长对早期教育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有些急于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可以超越自然规律。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人类的发展也是一样,绝不能超越自然规律。
我们现在用的语言、文字,科学知识、以及互联网技术等等,也都是人类自然发展出来的结果。比如文字,从最早的图画到象形文字再到文字的进化过程,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过程和我们每个人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也是一致的,我们的孩子,都是先自发地涂鸦、然后认识图形、再发展到对抽象文字的认识。
而且,就像我们现在提倡吃绿色食品而不是用农药和激素催产的蔬菜和家禽一样,违背规律对正常的发展是非常不利。正因为现在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太多,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最近几年里接连发生的很多罕见天气灾害,就是地球在给人类违背自然的做法敲警钟。
我们总是无比痛心地听到,学校里有孩子因为不堪学习重负而走上绝路这样的事,此外,每年还有大量处于学龄期的孩子厌烦学习、没有学习动力、成绩和智力下降等等。
其实,孩子天生就是“爱学习”的。为了能够为孩子将来的学习奠定一个好基础,早期教育绝不是提前让孩子学抽象知识,最根本要做到的应该是——让孩子能够自发地学习。
★关键:早期教育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早期教育到底应该“教”孩子什么呢?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各自的特点,具体做法也应该因人而异,这这里,我们先谈谈最重要的三个早期教育的核心原则。
(1)首先,要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信。
对身体自信的前提是,要让感觉器官、大脑和运动系统充分地发展并达到协调。这是孩子一生之中万事之初的重中之重,是所有其他方面得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孩子充分地去感觉和探索他周围的真实世界,多感受、多探索、多运动、多做游戏——用嘴、用手、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去体验,多玩、多爬、多跑跳……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时间被用于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习或是坐在屋子里看书、看电视,他将失去这个宝贵的发展机会,那么,今后弥补起来不仅耗费时间精力,也是非常困难的。
哲学家、教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认为,人的感觉里,除了我们都知道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嗅觉”五种感觉之外,还包括:平衡感、生命感、运动感、温暖感、语言感和思想感等等。
这些感觉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当各种感觉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才能进入到复杂的、更高级的思维水平上,才会逐渐具备思考能力、洞察力、自我意识……这些高层次的能力。
(2)孩子的发展需要时间,我们必须等待而不是拔苗助长。
孩子的发展,不管是身体上的发育、还是语言、认知、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孩子在各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发育和发展指标,这不能是像用化肥催熟蔬菜一样可以一促而成的。
孩子的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再比如认知的发展,孩子在抽象学习之前,一定要具备大量的对真实世界的直接经验,他才能理解并把抽象符号和实际事物联系到一起,否则,即使这样的学习,从外表看来是被设计成让孩子感到快乐的,但是其本质还是填鸭,不仅效果不理想,而且妨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家长能够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他真正需要的环境。从硬件上说,这个环境应该是尽可能真实美好的、不是被书本、电视和抽象符号充斥的;从软件上说,这个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充满爱的、有规则的、尊重的、鼓励的和帮助的氛围,而不是强迫的、生硬的、威胁的、训斥的甚至打骂的,更不能让孩子做超越自身发展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要尽可能做到保护孩子在自然发展中表现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求知欲望等等。
(3)要让孩子具备健全的心理,具备人际交往的自信。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4岁以后的孩子,就会发自内心地想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心理状态和人际交往的自信,他将在社会性交往中不断受挫,这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状态。现在的社会,非常强调沟通和团队合作,所以,良好的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比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
健全心理的基础,是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充分感觉到爱、安全感、尊重和自由。长期受压抑、紧张或是被冷漠的孩子,心理会发生扭曲。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儿童心理的特性,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行为和表现。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同样是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掌握的,这个学习的过程,也要通过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和活动来学习,而不是大人灌输给他。此外,在孩子的学习中,需要向成人模仿,所以,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将是孩子对待其他人的方式,为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强,自己首先需要自我完善和成长。
孩子的人际交往的自信,还来自孩子在和别人交流方面的经验,其中语言能力是最核心的,此外,还有交流的技巧、倾听能力、身体语言、情绪的表达等等。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平时要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这种沟通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命令或是强迫的方式。
现在的家长都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有很多家长把幼儿能认多少字,能做多少数学题当作衡量孩子智力的标尺。请看来自《育儿天地》主编赵明老师博客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幼儿早认字的骇人误区》,全文如下:
关于幼儿早认字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新浪亲子曾做过专题。我也很久没有关注这个话题了。前几天,在新浪微博看到谢耕耘写的一篇微博,谢耕耘微博里说的是中国研究人员涉嫌造假论文的事。这篇微博引发了我和博友兔兔妈有关幼儿早认字的话题,也发现在有关幼儿早识字这件事上,现实远比我想像的要残酷无数倍!
源自这篇微博我和兔兔妈展开了交流:
谢耕耘:国际期刊撤销中国研究人员70篇涉嫌造假论文。据国际《晶体学学报》杂志官网报道,该杂志近日发表社论称,他们发现来自中国“井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7年发表于该杂志上的70篇论文存在造假现象,并决定撤销这些论文。“井冈山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也已经承认事实并同意撤销论文。
赵明: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书呆子们怎么写得出精彩的论文?中国教育绝对是问题严重!现在,有一种叫“闪卡”的东西,据说是专门提供给10个月的婴儿认字用的。中国的家长们怎么了?这和谋杀又有什么区别?听说这种“闪卡”还得到了很多婴幼儿家长的热捧,真是太可怕了。
兔兔妈:赵老师,我曾经买过闪卡的资料研究过,得出的结论和您一样,就是谋杀。但是,我认识一群人,他们对这个东西,非常痴迷,每天闪给自己家的小宝宝看,最小的宝宝才3个月,我看着觉得害怕,就不跟他们玩了。
赵明:那些让几个月的婴儿就认字的妈妈们,如果能看一看中国教育家李跃儿的新作《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她们可能会悔得肠子都要青了!
兔兔妈:这种闪卡说是最好从3个月的宝宝开始训练起,以数学训练为主,可以让1岁的孩子,学会小学3-4年级才学的四则混合运算。我觉得疯狂的有点渗人了。
赵明:你还算智慧!但是从你这儿得到的信息让我惊讶,3个月的婴儿也加入到这个队伍里啦?真是不可思议啊。
兔兔妈:早教,现在被商业化的很严重,现在关于国学的早教里,还有一种方法(一种产品),宣传的是把《三字经》这类的东西,用录音的形式,给孩子听100遍,让小孩子会背。针对的是学龄前孩子。我仔细研究过这个产品之后,也是觉得是一种谋杀,所以,只是在书店买了本三字经给自己看看。
赵明:幼儿对文字发生兴趣,只是进入“图形敏感期”的表现,在他们的眼里,文字也是图形的一种。而他们并不理解这个字的意义。而很多家长把这种敏感当成了孩子早慧的表现。而放弃了让幼儿去观察更多的事物。也就是说让幼儿提早进入了文字学习的时期。
(撰文:高珊、丛林)
**********************
“早教”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教”?“教”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与误解。
本期周末专题《早期教育,到底教什么?》刊登后,引起了手机报读者朋友们的热烈讨论,小编择其一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
河北★7746:早教是一种艺术,需要针对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我觉得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应该多玩,从玩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友好、帮助、交流等重要品质。
浙江★7416:看到“闪卡”那段,我被“震”到了!3个月大你就给他“闪卡”,那3岁你要给他什么?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他们健康,聪明,快乐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山西★8239:我还是记得那期的话:春天,不要抱着,有望在秋天收获果实的那棵刚开花的树拼命的摇!我觉得大人应该在自我反醒、不断学习的情况下教育孩子,只要孩子每天快乐的成长、做人那才是最好的。
云南★5044:我觉得早期教育,因人而定,不一定要让孩子面面俱到,全能发展。过多的强加灌输技能和知识,只能起反作用。
浙江★2450:我觉得那些痴迷早教的妈妈们之所以那么做,除了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有两个不易说出口的原因,那就是攀比和从众心理。现在的人都太过浮躁,功利心理都很重,最后倒霉的就是最弱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