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实践活动系列:大班数学领域《符号小精灵》等
(2012-08-02 12:50:12)
标签:
国培集锦活动设计展示教育 |
分类: 学前教育动态 |
设计意图:对于幼儿来说,“=
目标:1、认识符号“=”“〉”“〈”初步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义,能用“=”“〉”“〈”表示两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
2、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认识“〉”“〈”“=”,学会用它们表示两组物体数量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表示的意义,并学会区分运用
准备:符号
过程:一、导入
师:今天有几位小客人来咱们班做客,看他们是谁?
师出示“〉”,“我是大于号哥哥,我有一个大嘴巴,专吃多的东西,我的大嘴巴朝左边。”
师再出示“〈”“我是小于号弟弟,我也有一个大嘴巴,也是吃多的东西,但我的大嘴巴朝右边。
师出示“=”“我是等于号妹妹,爱吃两边相等的东西。
二、认识各种符号
1、出示挂图皮球,通过比较认识“=“
小结:等于号表示两组物体一样多或两个数一样大小。
2、出示挂图气球,通过比较认识“〉”
小结:刚才大于号说他专吃多的东西而且嘴巴朝左边,所以这幅图要用大于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我们用右手来表示。
3、出示挂图数字,通过比较认识“〈”
小结:我们用“〈”来表示两个数字间的关系,用左手来表示。
三、认识区分“〉”“〈”
师:现在老师要看看那个小朋友最聪明,能用小手来表示“〉”“〈”
小结:不管是“〉”还是“〈”,它们的大嘴巴永远对着物体多的或者数字大的一方。
四、学习儿歌
师:老师把符号小精灵还编了一个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
五、幼儿操作
1、师出示挂图,请个别幼儿操作,检验幼儿掌握情况。
师:三个符号小精灵想来考考你们,看谁会正确运用它们。
2、集体操作。
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题卡,请小朋友用“〉”“〈”“=”把它们的多少关系表示出来。
六、教师检验结果,活动结束。
设计思路:
1.小班幼儿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事物容易认识,认识活动要非常具体,时间不能太长。
2.五官是孩子们身上重要的器官,他们无时不刻地感受着它们的存在,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来说,他们未必懂得去保护这些重要的器官,
3.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目的:
感知自己五官的特点,激发幼儿对自身的喜爱与保护。
重点难点:
自我感受、探索,感知五官的特点。
活动准备:
娃娃一个、录音机、磁带、书、香水、糖
活动过程:
1、
老师看见你们的小脸了,你们看见老师的脸了吗?那我们的脸上都有什么呢?
老师给你们的小脸拍了一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看脸上都有谁?它们长在小脸的什么地方?
我们来让录音机里的阿姨告诉我们。(放录音机)
儿歌:小小鼻子本领大,长在脸的最中央。
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
耳朵耳朵最听话,长在我的头两旁。
小结:我们的脸上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
2、初步了解五官的功能
(1)谁能告诉老师我的手上拿着什么?你用什么看见的?”
小结: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
小结:鼻子可以闻味道,它还可以呼吸。
(3)教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拍几下手,提问:“老师刚才干什么了?你用什么听的?
小结: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
(4)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老师给小朋友奖励一个糖,尝尝它是什么味的,那我们的嘴巴可以吃东西,它还可以说话。
*小结:我们的小眼睛会看东西、小鼻子能闻味道和呼吸、小耳朵可以听声音、小嘴巴会吃东西和说话,它们的本领可真大!
4、
如果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猜猜会怎么样呢?
把我们的小手伸出来,捂住自己的眼睛,还能看见东西吗?(看不见)
用小手把鼻子捏住,还能呼吸吗?(不能),还能闻见味道吗?(不能)
用小手把嘴巴挡住,没有了嘴巴还能吃上好吃的吗?(不能)还能说话吗?(不能)
用小手把耳朵塞住,还能听见声音吗?(不能)
没有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我们很不方便,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5、结束
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游戏,
指着你的眼睛眨一眨,指着你们的鼻子闻一闻,指着你的嘴巴笑一笑,指着你的耳朵听一听。
今天小朋友表现的很棒,自己给自己放个大响炮!、
反思:本活动一开始我出示照片直接进入课题,非常适合小班幼儿,也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出示照片是为了让幼儿认识脸的五官及它们长在脸的什么位置,幼儿的积极性很高能踊跃回答问题,再放录音机来进行总结,一下就让幼儿的兴趣提高了,都能认真听讲,我想比老师小结效果要好的多。在了解五官功能环节中,幼儿知道眼睛、嘴巴、耳朵的功能,鼻子幼儿只知道能闻味道,“呼吸”幼儿说不出来,需要老师的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知道了五官的重要性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行,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五官。最后一个环节游戏是为了验证幼儿的掌握程度,总的来说本节课目标完成的很好。不足之处就是我的准备活动没做好,录音机的声音有点小。
目标:1知道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会应答。
重难点:知道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会应答。
准备:请家长告诉自己名字的含义,玩具
过程:
小伞
目标:1、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同目标
难点:仿编诗歌
准备:背景图
过程:
活动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学习2—5的相邻数》活动设计
作者:邓先梅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1)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说出你座位前面是谁?你作为后面是谁?站队时你前面的朋友是谁?你后面的朋友是谁?
活动反思:
杨桂芳[临汾市] |
2012-07-30 |
除数字“1”以外,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小朋友和一个大朋友,小朋友排在它的前面,大朋友排在他的后面,大的让着小的。我很欣赏这个说法。顶了!借用音乐游戏《找朋友》巩固孩子的认知记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这很好。 |
49班 |
2012-07-27 |
没有活动名称及领域 |
项立平[大同市] |
2012-06-30 |
|
|||||
看来邓老师的这节课,感觉设计的很好,让孩子们运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反义词,通过看,摸,猜,做,来理解反义词,最后的那个活动延伸不分的游戏我也感觉非常好,值得借鉴。 |
|
||||||
集体备课:《好玩的空气》
作者:赵晓晋
活动目标:
1、 2、让幼儿体验在游戏探究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充气玩具若干、游泳圈、做成娃娃的袋子若干、气球
一、游戏:喂袋子宝宝——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1、老师示范用袋子装空气,2、引导幼儿自己找空气。二,游戏:会变的气球,感知空气量的多少与气球大小的关系。 三、游戏:空气跑进肚子里——加深对空气的体验, 延伸活动: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明确目标,层次清楚。第一环节“喂—喂”,通过创设的情景,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自身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第二环节“会变的空气”,进一步深化空气的概念,让孩子知道空气量的多少与气球大小有关系,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孩子做气球宝宝更形象,生动的体验到空气的存在,第三环节“空气跑进肚子里”,让孩子吸气,呼气,感知空气。最后活动再让孩子和玩具宝宝一起做游戏,找寻他们肚子里的秘密中结束。整节活动,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在情景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经验,有效整合提升孩子已有的经验,活动简单,其实,自然,孩子们投入的表情,快乐的情趣,让我在一次体验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
|
||||||
|
|
小班语言活动《河马肚子大》
作者:刘春宏
年龄段:小班
领域:语言
幼教31班:刘春宏
活动名称:《河马肚子大》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教学反思:
,又用形象直观的各种水果教具,(从幼儿常见的水果入手)吸引住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使幼儿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其中融入了语言、艺术、还对幼儿进行了爱心教育。不足之处是,由于幼儿认识的水果有限,认识的颜色有限,不能很好的自由拓展,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多积累、多学习。
杨桂芳[临汾市] |
2012-07-30 |
我是第一次接触到语言领域的故事活动用这种方法来组织的,新鲜。请问:这是第几个课时啊?让幼儿复述故事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