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老北京春节的民俗风情。本节课以“感受节日文化魅力,品析语言生活气息”为目标,通过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和合作探究展开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教学亮点与成效
1. 沉浸式文化体验
年味情境导入:播放1950年代北京春节纪录片片段(如胡同挂灯笼、冰糖葫芦叫卖),学生直观感受“腊八蒜”“祭灶王”等传统习俗的烟火气,迅速代入文本语境。
民俗实物展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糖瓜、春联等春节物品,在课堂上观察实物并联想文中描写(如“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孩子们买杂拌儿”),打通文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语言品析分层推进
动词品鉴:聚焦“腊八蒜泡出淡绿颜色”“炸丸子焦香酥脆”等句子,通过替换词比较(如“泡”改为“腌”、“炸”改为“煎”),体会老舍用词的精准与画面感。
口语化表达仿写:模仿“闲在就是福气”“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等京味俗语,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春节顺口溜”,课堂笑声与妙语频出。
3. 跨学科融合实践
历史视角拓展:结合《清明上河图》中宋代汴京年俗插图,对比北京春节的异同,理解“百里不同风”的文化多样性。
劳动教育渗透:布置课后任务“为家人做一道春节美食”,要求记录制作过程并模仿文中细节描写(如“面团在手中揉搓出弹性”)。
二、问题与不足
1. 城乡文化认知差异
部分南方学生表示“对北京春节习俗陌生”(如“踩岁”“逛庙会”),课堂讨论时参与度较低,未能充分实现文化共鸣。
2. 文本解读浅层化
多数学生停留在“老北京人热闹过年”的表层理解,未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如“腊月忙碌”与“正月清闲”)传递的对传统消逝的隐忧。
3. 技术应用欠妥
使用PPT展示大量春节图片,反而分散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专注力,部分学生更关注画面而非文字细节。
三、改进策略
1. 差异化文化补充
南北习俗对比表:提供“北方饺子VS南方年糕”“庙会VS舞龙灯”等对比资料,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文化差异,尊重多元传统。
虚拟实地探访:利用VR技术“云游”北京胡同,观察老舍笔下的“白云观庙会”“厂甸市集”场景,增强文化代入感。
2. 深度阅读引导
矛盾点探究:抛出问题“作者既写春节的热闹喜庆,又写‘元宵节后春节结束的寂寞’,是否矛盾?”,结合时代背景(1950年代社会变革)分析文本中的怀旧情感。
非连续性文本补充:提供1950年与2023年北京春节习俗对比图表,让学生绘制“春节文化变迁图谱”,理解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3. 优化技术使用
回归文字本位:减少图片展示,改为“文字想象画”活动——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除夕守岁”段落,用彩笔描绘脑海中画面,再对照课文修改细节。
音频辅助品读:播放老舍原声朗读片段(如“除夕真热闹”一段),让学生闭眼聆听并记录关键词,强化语言节奏感。
四、教学启示
1. 文化传承需“活态化”:
避免将民俗知识变成“考点清单”,应通过亲身体验(如写春联、剪窗花)让学生感受习俗背后的情感价值,实现“文化自信”的真正落地。
2. 经典文本教学要“新旧共生”:
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可引入现代元素(如对比春节档电影《热辣滚烫》中的团圆场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思考。
3. 关注学生的“文化盲区”:
对于缺乏相关生活经验的学生(如外来务工子女),需提前调研其家乡年俗,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构建包容的课堂文化生态。
结语
《北京的春节》不仅是节日的记录,更是时代的镜子。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领略语言之美,也要引导他们思考“传统如何在变迁中延续”。未来可尝试项目式学习(如“为学校设计春节文化周”),让语文学习真正走向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