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她的日子会怎样?
(2015-10-16 16:45:28)
标签:
情感 |
分类: 原创文章 |
妈妈爱我,需要我,她是一个那么柔弱的女人。
我想,没有她的日子会怎样?
不!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三十二岁的王薇,新婚一年,却面临离婚。
丈夫离去,王薇痛哭流涕。但是,她没有选择,她不能不要妈妈。她的妈妈和别人的妈妈不同,她的妈妈给了自己更多的爱,也需要更多的爱。
小时候,爸爸和妈妈感情很不好,经常吵架吵到说离婚。妈妈总是能数落出一长串爸爸的错处,爸爸总是摔门离去,妈妈就哭个不停。王薇幼小的心里,认定爸爸是一个加害者,而妈妈是一个弱者,一个受害者。
那时候,妈妈总是一遍遍地问:“我和你爸爸离婚,你要跟谁?”
而她总是回答:“我要妈妈!”
王薇知道,妈妈是第一选择,没有理由也不用思考。在丈夫要她在丈夫和妈妈之间做选择的时候,王薇就是这样回答的,就像当年父母离婚时的选择一样。
王薇从小最怕妈妈的眼泪。妈妈年轻的时候是一个优雅娇气的女人。她总是不太合群,和亲戚也相处得不好。王薇相信,那不是妈妈的错,是亲戚们故意要孤立她们母女。她总是陪着妈妈一起掉眼泪。她想长大了保护妈妈。
妈妈对王薇的好,比一般的妈妈多。她离婚后没有再嫁,为了供王薇读书,做了很多工作,被生活磨去了过去的优雅精致,但是王薇知道,妈妈骨子里还是那样高傲,就如她现在,五十几岁,和女儿闹别扭的时候,就说要一个人去流浪。
王薇硕士毕业后,进了一家外企,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妈妈搬来与女儿合住,照顾女儿的生活:做饭,送饭,洗衣,甚至给女儿洗脚、洗内裤。她还以女儿的爱好为爱好,和女儿一起看电影,逛街。只是,对女儿所有的朋友,她都能列出一大堆缺点。
王薇年近三十的时候,终于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很快走向婚姻。结婚意味着要和妈妈分开,王薇担心妈妈无法适应。但是妈妈只是劝女儿别着急要小孩。王薇觉得妈妈的话有道理。
然而,事实是,王薇妈妈一刻也离不开女儿。因为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两栋楼,基本上每天都要招呼女儿过去吃饭。大半夜给女儿打电话,说怀疑屋子里有老鼠,让女儿跑过去看看。还经常发生不小心割破手指、烫伤脚背的小事故,让王薇很不放心。
久而久之,王薇的丈夫很有意见,最不能忍受的是,王薇妈妈要经常把女儿“借出来”一整天,也并不做什么,就是陪着她,因为她说自己抑郁。王薇没有办法,只能让妈妈搬来跟自己一起住,但这却激发了更严重的家庭矛盾,终于,丈夫让王薇在他和妈妈之间做个选择。
当丈夫无数次说妈妈有病的时候,王薇不能相信、不愿深想,甚至排斥丈夫。“妈妈没有错。”这是她的信念。小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的手指破了,自己的手也会疼。妈妈哭的时候,自己心里无比难过。
王薇还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流着爸爸的血。自己是有罪的。她要为妈妈做到最好,做得更多。她想以后也不会再婚了,就这样跟妈妈一起生活,照顾她,报答她,爱她。但是,她并不快乐。很多时候,心底有很强的另一个声音。她觉得自己有一天会突然崩溃,虽然可能那一刻之前还是好好的。
王薇说:“我的妈妈无私地为我牺牲了一切。”
我却说:“她不是一个无私的妈妈,而是最自私的妈妈,她吞噬掉了你的人生。”
她愣了一秒,然后失声痛哭。
这个三十岁的女人,在我的面前,哭得像个孩子。她的哭声,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女人。
她叫喜宝,四十五岁的时候走进了我的咨询室。打破她平静生活的事件,是她母亲的去世。
喜宝初二的时候,父亲因为外遇与母亲离婚,从此她和母亲一起生活。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母亲竭尽所能为女儿创造好的环境,她脾气暴躁,在外经常与人争吵,却将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喜宝深知自己的学业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她非常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又被分配进一家效益不错的事业单位。喜宝是个孝顺的女儿,她工作以后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她清楚妈妈为自己的付出,决心孝敬母亲一辈子。
可是,与母亲在一起的生活很快就遇到了问题。起因是喜宝的第一次恋爱。当她怀着希望将男朋友带回家见母亲的时候,母亲却拒绝和那个男孩说话。男孩走后,母亲对喜宝说,这个男的很自私,你要是和他好,以后一定会吃亏。喜宝听从母亲,与男孩断绝了来往。
两个星期以后,母亲来到喜宝租住的小屋里,跪在喜宝面前求她回家。她承诺再也不干涉喜宝的恋爱,她说:“妈妈爱你,不能没有你。”
喜宝终于还是搬了回去。但她与母亲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的融洽,而是开始经常吵架。她也渐渐地发现了自己的生活有很多问题:三十岁的女人,却没有一件有女人味的连衣裙,平时总穿着母亲手织的毛衣,或者掩盖身材曲线的宽大T恤。她也越来越烦母亲对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经常一言不合就与母亲争吵。每次吵架,母亲都会流着泪,一边数落她,一边叹息自己命苦。实在受不了的喜宝会冲出家门,但每次都被母亲以各种方法劝回去。
这样分分合合闹过无数次,每次都以喜宝缴械投降告终。慢慢地,喜宝也放弃了反抗。她每天下班准点回家,回家后就穿起睡衣,上网看电视剧,生活得平静如水。当她接近四十岁时,母亲终于开始为她的婚姻大事着急,开始求人帮她寻找适合的对象。但喜宝总是会以各种理由挑剔那些其实条件还不错的男性,并与母亲爆发了新一轮的大吵。喜宝指责母亲耽误了自己的幸福。
“你现在才给我找,你以前是在干吗?”
在这样的指责面前,母亲哑口无言。那时的母亲,在喜宝面前,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
喜宝说:“看着她那可怜的样子,我其实很心痛,但心痛的同时,有种报复的快乐。”
我问:“你认为你在报复母亲?你用什么报复?”
喜宝答:“妈妈不让我获得幸福,让我陪伴在她的痛苦里,我就这样做给她看。”
这样痛苦地纠结中,母亲被确认罹患癌症。喜宝辞了职,在医院里悉心照顾母亲。母女俩的关系好像回到了最初、最好、相依为命的阶段。
喜宝说:“那段时间,我最害怕的,就是失去母亲。虽然她给我带来了很多痛苦,但我已经不能没有这些痛苦。否则,我的一生就变得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母亲的生命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尽头。去世前,母亲对喜宝说:“女儿,我对不起你,是我让你这辈子变得如此孤独,我错了,我爱你。”
喜宝对我一字一句地重复这句话,说完号啕大哭。
她说:“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一直在等着妈妈的这句道歉,但它来得太晚了。我这一生已经虚度。我想用自己的痛苦惩罚她,我成功了,可是我知道我错了。”
王薇的人生,与喜宝有几分相似。
她们的人生中,都摆脱不掉一个巨大的符号——母亲。
母亲为她们付出了一切,却在更长的时间里,束缚着她们的人生。
只不过,被束缚的她们,有的软弱,有的反抗激烈一些罢了。
她们看似长大成人,看似可以独立生活,但在心理上始终未真正独立。
有一句话,看似疼爱,但其实也是诅咒——在妈妈心里,你们永远是孩子。
在心理动力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成长意味着背叛。
在论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时,我们把“背叛”换成“分离”。
我们生下来,原本应该忠实于父母,与父母一体。但是随着成长,我们逐步从行为的独立,演化到心灵的独立。而心灵的独立,最终意味着我们要远离父母的管理和控制,远离他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会独立。独立的进程,是在我们一两岁、自我意识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开始了。然而独立从一开始就会伴随着无尽的疼痛,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
喜宝和王薇,都经历了这种独立过程被从中截断的痛苦。
阻碍她们获得独立的,不是外界的打击或侵占,而是“爱”。
因为相信、认同父母对自己做出的牺牲,所以孩子不敢怀疑父母要求的正当性。当他们违逆父母的要求时,他们会产生复杂的心理反应。
反应的第一层次:背叛的自罪感。
如果王薇离开了妈妈的生活而开创自己的人生,在妈妈思想的灌输下,她自己也已经认为这就是一种无耻的背叛。所以,为了妈妈的无私奉献和爱,她不能做出这样的背叛。
反应的第二层次:潜意识的报复。
现实生活中的服从与内心真实自我的不甘,二者强烈的冲突,将对限制自我渴望的那股力量产生埋怨,甚至仇恨,却不知如何挣脱。报复的潜意识动机由此而生:既然你不允许我幸福,那么我就通过让自己更痛苦,来让你彻底地失望。
深层心理学中,称这种心理防御轨迹为“投射认同”(Kernberg,1975)。这种消极的投射认同,只会将父母与自己,都继续锁死在痛苦与压抑中。
后一篇:我们为何争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