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专家马骋:喜剧之王,你看不见他的悲伤

(2014-09-03 11:52:03)
标签:

娱乐

情感

心理

分类: 原创文章
  之前我在录央视12社会与法频道《夜线》的时候,因为罗宾威廉姆斯是我们公认的大师,所以还谈论了一下为何镜头前如此光鲜、积极、阅历丰富的人会这么想不开而用上吊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腾讯新闻发布了一篇标题为《喜剧之王,你看不见他的悲伤》的文章,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诸多耳熟能详,让亿万观众捧腹的喜剧明星,我才知道,这么多人竟然都有抑郁症状,有的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有的甚至也是以自杀让生命提前终结。

  抑郁,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常见。作为心理咨询师而非精神科医生,我不想长篇大论的谈论抑郁的生理学机制,而是想从精神动力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聊一聊抑郁。

  在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咨询师眼中,一切的躯体症状、任何的疾病都是由心而发的。而作为艺术心理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第一次向人类阐明了艺术与潜意识的连结。通俗点儿说,搞艺术的人,玩儿的都是潜意识,表达的都是潜意识。所以,想弄明白为何喜剧大师容易抑郁,就先来说说抑郁症的潜意识原因。

  当我收到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时,第一个反映是震惊,然后是哀伤。因为刚刚分析过他的巅峰之作《心灵捕手》,那句“It`snot your fault!”还在耳边萦绕,没想到他竟然选择用上吊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哀伤”会伴随着时间而减弱,无论是我还是他的至亲总会在接受他离去之后,恢复正常的生活。提到这一点,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我要谈论的主题——抑郁。

  抑郁同样可以因为重大的创伤而引发,而与前面的哀伤不同的是,同样是面对亲人的死亡,抑郁症的患者在潜意识层面,是认为这个亲人还存在的。他们因为不能够接受这个“客体”的离开,而把这个消失“客体”转而内化到了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即弗洛伊德所说的“客体的消失和攻击性转向自体”。

  在这里,也许我需要解释一下“力比多”或者“攻击性”。在精神动力学的领域中,我们人产生所有行为的动机被称呼为“力比多”,它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爱也可以是恨,但都需要有一个对象。而无论是爱是恨,因为都是投注给这个对象的,都被我们称做“攻击”。乱吧?弗洛伊德的智商听说是180多,学精神分析是很痛苦的,这个不提了。

  因此,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跟他人的链接。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来自他人的回应的话,活着的价值就没有了,人就会死掉了。这也是微信、微博如此火热的原因。这种回应无论是好是坏,可以是温柔的夸赞,也可以是糟糕的辱骂,这和夫妻吵架差不多,最伤心难过的是“冷暴力”,糟糕的关系总比没有关系更好。

  就在前不久,芝士电视请我去录像,讲《幼儿早期心理教育》。明明是我每天都接触的话题,明明张嘴就能讲。现场情况是这样的:我需要自己坐在讲台前,两台摄像机对着我,聚光灯、反光板都朝向我,然后所有编导、摄像、工作人员都看着我,一喊“开始!”,我就得自己噼里啪啦地不停说……事实是,没有噼里啪啦,有的只是脑子一片空白,嘴里不知道说什么,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挤。自此,我特别崇拜那些在网络上发布自己制作的视频,在镜头前自HIGH的人。

  所以,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在一个喜剧片的拍摄现场,你不但要说编剧规定的台词,还得随时在导演说“开始”之后,立即全身打满鸡血,一个人在那儿要多夸张有多夸张,要多搞笑有多搞笑!这时候,你搞笑的对象是谁呢?为什么能演的这么到位呢?——不知这时你能否想到,他们朝向的对象是自己,假想的对手戏也是自己,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完成、自己搞定。很难吧?

  这时候,我就能理解为什么很多好演员都说会沉浸在一个角色当中无法自拔。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这些喜剧演员,在长期的“为人民服务”之后,在日常生活中,却表现出严重的抑郁状态。好演员在进入角色的时候,处在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失去了外界的回应,这就是我们说的客体的丧失和攻击性转向自身。

  那怎么办呢?弗大师都说艺术是潜意识的表达途径,那是不是说必须要抑郁才能成为大师呢?你看梵高、你看三毛、你看张国荣……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并不是因为具备抑郁倾向才让人成为“大师”,而是长期的专注导致的攻击性内化。换句话说,你会发现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就是都有“精神洁癖”,他们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

  在精神分析中有一句话:自杀是自恋的最高级别。也许看到这里你就不难搞懂:抑郁症是把向外的攻击转向自己,而因为太瞧得起自己了,以至于对自己的惩罚更加严格,那么终极的惩罚就是自杀。

  好吧,那怎么办呢?其实腾讯新闻的这篇文章里也提到了。你看,周星驰脾气爆吧,吴孟达离过好几次婚吧,也就是说,我们要寻找真实的客体去攻击。所以,请允许演技派“耍大牌”吧,因为我们爱他,不想失去他!

  我的咨询中心会经常举办心灵成长主题的青少年夏令营,我们需要观察队内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并在结束之后写出描述性的专业心理评估报告,并提供家庭教育建议。

  写报告的时候就自然需要回忆与这个孩子在夏令营当中的点滴,结果我发现,那些有问题的、叛逆的、娇气的、时不时闹点儿情绪的孩子,一定是我关注最多的;而那些乖巧的、乐观的、“听话”的孩子,真的会在不经意间被我忽视。老话儿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这个人不哭不闹、高兴的事儿不说,生气的事儿也不和你说,你每天看他都挺好的,安静的过自己的日子,你会觉得你不需要去照顾他,甚至时间长了都忘了和他说话,这样的人就很危险了。

  人有七情六欲,每一种情绪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当一个人不会生气发脾气的时候,说明他的愤怒已经被压抑到了潜意识当中,而一定会通过一种方式来宣泄。如果他的人格完善,防御机制良好,也许会通过梦境来宣泄攻击,而如果他的人格边界没有很清晰地建立,就会出现抑郁。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人格被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的功能,用来协调本我的原始冲动和超我的道德审判。而抑郁症患者自我的功能由于被攻击而缺损,从而表现为不断的自责与自怨。说的通俗一点儿,有一个成语叫“宠辱不惊”,意思就是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来自于对自己的真实、客观的评价,而不是完全听信他人。别人说我们不好,不代表我们真的一无是处,别人把我们夸上天,我们在高兴的同时也要有自知之明。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典型的特征就是,你说今天天是灰色的,他会认为这是他造成的,连老天爷都在惩罚他。

  所以,“大腕儿”们,请你们在演戏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内心环境的布置,多和朋友聊聊天,内向的人也要培养兴趣爱好;

  “大腕儿”的亲戚朋友们,请你们在享受他们带来的物质与荣耀的同时,关心他们,呵护他们,没事儿吵吵小架也挺好的;

  而观众朋友们,我们在爱他们的同时,也要更好地爱我们身边的人。如果你觉得哪个事儿多的朋友或同事突然变得很和气,不和你吵闹较真儿了,就带他来看看我吧。
心理专家马骋:喜剧之王,你看不见他的悲伤
心理专家马骋:喜剧之王,你看不见他的悲伤

马 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德班”精神分析方向二期学员;长期担任《第三调解室》、《生活广角》、北京交通广播《1039都市调查组》、北京爱家广播《宝贝计划》特邀心理嘉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