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的爱在伤害孩子

父母爱孩子,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请警惕,您的爱或许在伤害孩子,或许已经成为了爱暴力。爱暴力比起一般的暴力行为要来的隐讳和不易被察觉,它在“爱”的掩饰下,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吞噬孩子的一生。尤其是0-3岁小宝宝的父母们,更是容易在不经意间,把自己无私而崇高的爱转化成了负能量在小宝宝们的体内堆积,从而导致了宝宝们以后的不良行为。这不是骇人听闻,就像我的新书《爱暴力》一上市,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家长质疑“爱怎么能和暴力扯到一起呢?”“怎样才是爱暴力呢?”那么借此给父母们提供几个小案例,看看您是不是也在爱孩子的同时,却伤害到了他们幼小稚嫩的心灵。
案例一:建立规则,丢失爱
每天凌晨,1岁的萧萧总是会哭醒,开始时妈妈还会去哄,后来从一些西方的育儿经验上得知,父母在晚上不要理会哭闹的宝宝,让宝宝哭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最后他就会哭着哭着睡着。于是,不再理会他的哭声。
真相
其实孩子想说:“妈妈我真的很饿!”;“我的尿裤湿了。”;“你们给我穿的这件聚酯纤维的睡衣让我感觉很不舒服。”;“爸爸妈妈当我醒来时看到周围黑乎乎冷冰冰的,我好害怕!”
妈妈心想:“听着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心里比他还难受,总觉得这个方法有些不太对头,但我想让他养成自己入睡的好习惯。”;“我太累了,我想好好睡一觉,我只能试试这种方法。”
实践
1这时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先要去查看宝宝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是不是饿了、尿湿了,抑或是其他原因,不能机械地按照书本的要求对宝宝的哭声完全置之不理,从而忽略了宝宝的需求。
2我们可以用渐进的方法慢慢来,逐步地轻松地进入睡眠训练系统中,起初对于宝宝的哭,父母可以给予安抚,比如轻拍、按摩背部,或者楼楼他给他哼首轻柔的小曲,这样都可以让宝宝尽快平静下来从而进入睡眠状态。
思考
试用过让宝宝哭到睡着这一方法的父母,大概都经历过站在门口冒汗、心疼,不敢进去,怕“破坏了规则”。随着宝宝的哭声越来越少,父母和宝宝之间的亲密感也越来越淡,父母和宝宝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以前妈妈听到宝宝的哭声是会觉得不安,现在那种感觉没有了,妈妈对宝宝哭声的忍耐力越来越高,妈妈与宝宝之间心灵相通的感觉没有了。因为宝宝和妈妈对彼此和对自己的信任都减少了。宝宝不再信任妈妈有能力、有意愿照顾他,也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影响妈妈,让妈妈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许他感觉到,自己现在不再那么重要了。所以母婴之间的联系,也从信任降为不信任,进而影响到其它层面上,更多的疏离还在后头。
其实对于0-3岁宝宝大多是召唤型哭,一定不要操之过急,给宝宝时间慢慢来,要记住没有什么比让宝宝感受到充分的爱更重要。这个时段是建立宝宝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刻意的疏离也是最温柔的暴力,外在表现也许是不再哭泣,但实质上也丢失了对妈妈的信任。
案例二:错误归因
天天是个像洋娃娃一样的小女孩,大眼睛、卷头发,说话奶声奶气的。一次,她在地板上玩玩具,自己不小心被板凳绊倒了。妈妈看到后,惊恐地跑过来边打小板凳边对天天说:“都怪小板凳把我家天天绊倒了,妈妈打它替你出气。”天天开始睁大眼睛看着妈妈,禁不住“哇”一声大哭起来。
妈妈的做法让孩子不能去正确地审视自己,遇到事情不会去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一味的怨天尤人。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由于没有正确的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容易推卸责任,变得娇气跋扈。
实践
案例三:延迟满足
三岁的闹闹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开始知道要东西了,有时在商场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东西就要买,家长不给买就开始哭闹,甚至满地打滚耍赖,小爸小妈们面对此情大多顺从地以“即刻满足”而告终。
真相
听听孩子怎么说:“爸爸妈妈我在试探你们的底线,我发现哭闹可以达到我的目的,它很好用啊!”
听听父母怎么说:“这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哭大闹,搞得我好没面子,赶快满足他结束这个尴尬局面吧!”
实践:
1比如宝贝想要一个玩具可以和他说:“等宝宝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买来当生日礼物送给你。”一般宝宝都会听话,而且会掰着指头等待生日的到来。你会发现这种等待来的礼物他会特别珍惜和爱护。因为很多宝宝已经有了小“金口”的倾向,让他等待很久也许有些“残忍”,我们可以从1分钟开始训练。比如宝宝想吃零食,妈妈可以跟宝宝说:“请等妈妈一会会,让妈妈把这件衣服晾好就给你拿。”而这个晾衣服的过程不能太长,最好控制在1分钟之内。几次“训练”下来,宝宝对“等待”有了一点点的适应,妈妈们就可以让等待的时间不经意地慢慢延长,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宝宝们的耐心也会随着等待的时间延长而增强。
2但是“延迟满足”要求小爸小妈们言而有信,承诺了必须做到,否则会让宝宝觉得爸爸妈妈不讲信用,下次再也不受骗了!所谓的“延迟满足”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思考
此时的“即刻满足”对于宝贝成长其实是一剂“毒药”,最终导致不良后果。宝宝想要什么,父母马上给予,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宝宝就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而且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宝宝才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有些宝宝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但宝贝对于玩具的态度往往是喜新厌旧,没玩几天就扔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假如这件玩具是宝贝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按时去幼儿园才得到的礼物,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不让孩子面对任何的挫折,其实是一种溺爱,滋生于父母的焦虑,是他们对自己的一种隐蔽而无节制的爱。宝宝的要求被迅速而无条件的满足,长此以往,会让他觉得唯我独尊,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对任何人都不屑一顾,更谈不上尊重他人。
爸爸妈妈们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宝宝的耐心,而培养宝宝的耐性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技巧就在于“延迟满足”,让宝宝学会等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爸爸妈妈要求宝宝等待时的语气必须坚决,让宝宝感觉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对于宝宝的哭闹也要想办法分散其注意力,让宝宝觉得哭闹也没有什么用。
当然不必所有的事情都延时满足,爸爸妈妈要对宝宝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断,决定哪个能马上满足,哪个需要再等等,哪个跟本就不能满足,将延迟满足与即刻满足、适当不满足灵活应用。
案例四:宝宝的叛逆期
三岁的明明最近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爸爸认为这个时期要严加管教,如果不管以后就管不住了。
真相
听听孩子怎么说:“我有我自己的想法,我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爸爸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让我要去和他们对抗到底。”
听听父母怎么说:“这么小就敢和我对抗,以后长大了那还了得,现在不管以后就无法无天了。”
实践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阶段呢?
1、教育是关键。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思考
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第一反抗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但有些家长对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变化不能正确理解,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而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所以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成长就是一个逐渐独立的过程,父母过多的干涉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是包围在爱的名义下的控制。
用以上几个小案例只是想提醒家长们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其实爱暴力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对我们的孩子所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心理上的伤害。最可怕的是用自己的“爱”把孩子害得“体无完肤”却浑然不知。不可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关怀是出于对孩子的爱,然而有的爱,不但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相反却变成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其实,我们打着爱的旗号,无意地将痛苦施加在孩子的身上,以为这样他们就会按照我们所想象的方向茁壮成长,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请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尊重,别以爱的名义伤害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