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的隐形朋友

(2013-05-17 12:28:55)
标签:

柏燕谊

家庭

亲子教育

育儿

宝宝的隐形朋友

最近有些妈妈会问我这样类似的问题:近一段时间,经常发现宝宝抱着个布娃娃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小草、蚂蚁等咿咿呀呀说个不停,当让孩子给我们说说幼儿园的事情或者她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她又不说了。为什么会这样,孩子这种自言自语地表现正常吗?

 

很多家长因为看到宝宝这样的一些行为而让自己陷入一种:宝宝愿意和一些无生命或者无法交流的东西交流,是不是宝宝封闭了自己,或者宝宝社交能力出现了问题等等的担心。这样的一种担心其实是源于我们对于宝宝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是很了解而造成的。

对于27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心理学当中叫它“泛灵论”。所谓的泛灵论是指,我们的宝宝由于对于不同的物种并不是很清晰的了解,他们会简单的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有灵魂,可以和他一样痛、乐、困、哭、笑。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我所有的感受,我的布娃娃,或者我的小积木,甚至我的小被子都是一样能够感受得到的。

有的宝宝这个阶段很快能够过去,但有的宝宝会在这样的阶段中度过很长的一段幼年时光。根本原因在于宝宝的现实交流环境是否能够让他感受到正常和安全。

比如,我们的一些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忽略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把他们像是对待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成人来要求他的言行判断。当孩子对世界有一些想法的时候,当他们对一些事情有一些自己的说法的时候,家长往往因为他的单纯幼稚的说话内容而去进行即刻及时的纠正。但是,不要以为孩子才23岁就没有自尊心,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内心或者用安全感来形容更加准确。当孩子总是被纠正或者否定的时候,在孩子内心就会因为自己理所应当的幼稚而受到莫名其妙的打击感到惶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和人交流很不安全,总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被嘲笑一顿或者数落一顿。当孩子内心与父母(成人)交流的安全感丧失了之后,久而久之,孩子想要表达的愿望,在父母或者其他长辈面前就不是会很勇敢的表达出来。

所以,我和小娃娃、小蚂蚁说话,因为它从来不嘲笑我、批评我、纠正我,所以和它说话最安全。

如果我们的宝宝出现了这样的交流状态,家长不妨做一个好奇的访客,问一问你和小娃娃说了那么多,小娃娃怎么回答你的呀?你告诉他你不高兴,你的小娃娃怎么安慰你呢?当孩子以娃娃的身份给出你一个回答的时候,父母可以表示:小娃娃真聪明,那你听了之后怎么想的呢……

换句话说,就是让这个小娃娃成为父母和孩子交流的一个桥梁,用积极鼓励的方式面对孩子和物品之间的对话,逐渐降低孩子对于和家长交流时候的紧张感。

除了泛灵论以及交流环境的安全感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心理学专业名词:过渡性客体。

简单的说,对于婴幼儿来说,我们的宝宝会借助一些外部的物品来替代逐渐减少的爸爸妈妈时时刻刻的拥抱,是宝宝在逐步适应独立前给自己做的一个情感安慰品。千万不要以为这个就是因为父母给的拥抱不够多,因为在孩子三到五岁自我开始逐步建立的时候,父母不再整天抱着宝宝其实是在帮助宝宝适应并建立一种“我”即便不抱着你,你也会很安全的心理认识。

记得唐山大地震过后,有一些研究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对姐弟幸运的从废墟中幸存了下来,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父母的离开实在是太突然,面对三岁半的弟弟,七岁的姐姐只好充当了半个妈妈的角色。社会很多救济及时跟上,姐弟两人也获得了很多新衣服、新鞋子。姐姐发现弟弟对妈妈离世前刚刚买的一件新的小夹克外衣情有独钟,他所有的衣服鞋袜都可以任由姐姐洗换,但惟独这件小夹克不论多脏、多臭弟弟都不肯在醒着的时候脱下来。哪怕这件衣服洗了还湿漉漉的,弟弟也会毫不犹豫的穿在身上。无奈,姐姐只好每天趁着弟弟熟睡的时候,把洗干净的夹克衫在火上烘烤干,好给弟弟第二天继续穿在身上。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和感动的真实故事,故事里这个夹克衫就是弟弟情感过渡的一个过渡性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它替代了妈妈的陪伴,补充了爸爸妈妈应该给予孩子的安全感。

当然这个故事有些极端,过渡性客体的存在其实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的一个成长阶段的正常现象,典型的物品是小毯子、玩具等物品。其实宝宝迷恋这些物品的真正原因是上面有他熟悉的味道或者触感,让他能够感到熟悉的温暖。

面对宝宝的“过渡性客体”家长最好不要干涉也不要有很强烈的反应,任何的反应都会强化孩子过渡性客体的重要性,有的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会让孩子产生我因为这个和别人不太一样的行为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更加用这个东西来吸引成人的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