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爱】爱,未曾离开
(2011-03-29 18:15:44)
标签:
安全感柏燕谊夫妻婚姻情感家庭清明祭奠 |
分类: 原创文章 |
爱,未曾离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又是一个祭奠的日子,在这样的日子里,那些痛失亲人的朋友们会再一次的感受那种切肤之痛,这是正常的情绪。我们传承的文化设置了一个这样的节日,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形式去容纳、释放自己对逝者的思念,我们通过祭奠逝者而更加感受生命的可贵和责任。也就是说,这样的思念会加大自己存在的感受,加大自我认同的感受。它属于一种积极的情绪释放。
而对于并非在这样的日子,也会经常让这样的思念产生的懊悔、痛苦情绪长期扰动的朋友来说,这种痛苦的情绪不仅会影响你当下的幸福感,如果长此以往还会影响你的生活和健康。逝者带给我们真的只是深深的眷恋和遗憾吗?
当然不是!爱,从曾不因为他(她)的离开而消失。
经过很多心理工作者的工作经历,我们发现特别容易出现这类情绪的朋友,大概主要有三个类型:有未完成事件的遗憾型;对逝者身份给予无法替代情感的不舍型;意外事件导致突发丧失型。
第一个类型比较常见,上面那些朋友中就有几个属于这样的类型。针对这样类型的朋友,通常心理咨询师会建议大家做认知上的调整。当初我们没有做的很多事情未必那时候做了就会给逝者生前带来我们以为的幸福感。比如没有对父亲说出我爱你的曾子,比如没有在爷爷生前进入婚姻的韩松落。
父亲,男人的爱也要表达
文:曾子
回忆中,他像大多数中国传统父亲那样——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威严、不苟言笑,对儿女实行棍棒教育。我们每个孩子都怕他,和他在一起独处,气氛压抑。也因此,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和母亲说。当他和母亲有矛盾时,总不自觉地站队到母亲一边。
当他去世后,才发现他是那么孤独。
这些年,我一直在北京打拼,回家乡很少,和他相处的时间更是少而又少,我甚至没有和他见上最后一面,目睹他被放进冰冷的墓地,我的心,揪得不能再紧。
为什么我们直到自己亲自面对,才能懂得“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父亲不曾表达的爱,我这个当儿子的,也没能表达给他。
他不擅表达感情,但在我看来,他教会我生活的准则和纪律。我小时候跌倒了,他不让母亲扶,非要我自己爬起来。当我在后来的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时,常常觉得如果没有他的这种坚毅教育,一个人怎么能够咬紧牙关面对这一切?
父亲离世,让我开始放慢生活的脚步,一晃四年多了,每年我必定会在春节和母亲的生日回到家乡陪伴母亲,也会顺便去他的墓前祭奠。
有时在午夜时分梦到他,有时突然在走路时被某个场景触动,没有他的庇护,我仿佛一夜长大。但他的孤独也是让我后来反思男性成长,推动男性解放的重要原因。我想,为什么男人一定要做冰冷的钢铁?为什么男人不可以展露温情的一面?为什么男人要压抑自己的感情?为什么不大声说出他的爱?
其实我和他都一样做得不好,如果早一点领悟,我大概就不会有今天的后悔。
爷爷,原谅你不孝的孙子
文:韩松落
......他在前年冬天去世,葬在他家乡的山坡上。
妈妈、奶奶、爷爷,他们都在另一个世界。我还继续一个人活着,想到他曾经问过我的“大刚有媳妇了吗”的话,觉得自己真是一个不孝的孙子。
对于曾子来说,没有说出爱并不意味着父亲不曾为你感受到爱和幸福,平凡的表达方式和刻板的沟通方法或许就是父亲最为适应的相处之道。要知道对于一个朴实的中国人来说,爱,很重,它需要存放在心里。虽然曾子和他的父亲没有说出这句话,是一个遗憾,但曾子的父亲并不会因此而感受“孤独、不幸福”,另外,谁又说,这种说出爱的意识不是曾子父亲留给他的一份财富。而对于韩松落来说,爷爷真正期待的是他的幸福,虽然未婚是一个遗憾,但相比仓促的进入婚姻而后悔、痛苦,爷爷更希望哪怕有些遗憾,也要韩松落轻松快乐的活着。
没有等到我回报的公公
文:夕阳断桥
由于父母分开的早,过去30年,“父亲”一角,在我的生活中,几乎是片空白。印象中,父亲没有出席过一次我的家长会,没有送我去过一趟医院,甚至在我高考、恋爱、结婚等人生重头戏“公演”时,他统统缺席。
我一直以为,父爱是我永远无法触碰的果实。直至婚后有了“新爸爸”,我终于,尝到了父爱的甘甜。因了一见钟情,我与先生认识20天后决定闪婚。当年响应政策“南迁”,我们家在深圳举目无亲,家里人丁单薄,所以公公几次三番问我是否需要婚宴时,我都微笑着谢绝。然而婚后一年,公公将山东老家的亲戚统统请到深圳,坚持为我们摆三桌喜宴,慈爱地对我说,“婚姻是人生大事,你不能亏待自己,我们家更不能亏待你。”飘着冬雨的婚宴上,公公牵着我的手交到我先生手中,如同一个深爱女儿的父亲,郑重地嘱咐他的孩子,“成了家,一定要爱护你媳妇,心疼她,包容她。”做梦也不敢想像的幸福画面,竟栩栩如生地活现眼前,那一霎,汹涌的热泪驱散了冬夜的严寒。
因为公公,我缺失多年的父爱,得到了加倍的偿还。
公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四个孩子,却从不允许自己成为我们的“负担”。去年中秋,公公去重庆探亲不幸摔折了手,我们几次想飞去探望,都被他义正辞严地拦了下来。寒流来袭前,我打电话问公公是否需要给他寄几身秋衣,他连声拒绝说,“不用不用,你们都忙,别操心了。我挺好的。”没想到,几天之后,猝不及防的心机梗塞,将老人从我们身边带走……
公公一生喜欢热闹,却因担心子女受累而坚持在重庆求医的他,最后在异乡的城市里寂寞离世。
我再一次,失去了父亲。
悲恸与懊悔不能形容我的心情,拿什么补偿你,我的“父亲”!
第二个类型也是比较多见的。对于爱,我们有本能的依赖。当我们自己还爱着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他给我的我爱够了,可以结束了。治疗这个痛的根本方法就是时间。这是人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分离丧失的过程,也是我们成长的必然阶段。不过,对于一些过于敏感、脆弱的朋友,我们建议将这类情感有变形型的替代。比如说找一个和逝者有相似性的人,或者转型为一株植物或者一个宠物。在情感的替代补充过程中逐步接受。
第三个类型其实是比较残酷的分离方式,通常会出现在意外事件当中。当有这类不幸经历的朋友出现在我们的咨询室时,我们会在专业指导下帮助他们完成告别的过程,用一个仪式感很强的过程让来访者接受逝者离开的事实。
对于所有那些不能很顺畅的脱离逝者带给自己情绪的朋友们,我建议大家不要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存放留有逝者信息的物品,选择几样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存放在一个私密的地方。避免它让我们触景生情。
爱,不会因为爱人的逝去而消失,反而它会成为我们内心继续生活的很大力量。要知道,逝去的那个爱你的人,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他深爱的你活在痛苦折磨的情绪当中,而他们更不希望这个痛苦折磨你的情绪是由他带给你的。如果我们这样做,对于逝去的爱人是一种无意识的伤害。
你深深的思念其实是你不忍他(她)真正消失的一种处理方法,因为只要你活在痛苦当中,你就会感受到他的存在,但这不是唯一让逝者的爱不消失的方法,当你活在幸福当中,当你清楚的知道这些幸福是逝者帮助你建造起来的,是他最期望你拥有的,你们就依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让我们把这份爱传递给家人,或许这是你能够为逝者做的最有用最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