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公益不能为了“功利”
北京晨晖心理中心
高柏燕谊
公益事业利国利民这是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观点,不过从心理角度说抛开公益事业的社会性不说,就算为了自己的“功利”心,我们也需要公益事业,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公益事业也是心理自我治疗的一个好渠道。
王女士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一年多前丈夫的外遇让她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婚姻生活。情感上的创伤、职场中激烈地竞争、加上紧张的工作压力让她无暇再度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但是不论多忙,王女士都不会缩减关注公益事业的时间。自从大半年前参加了一次与合作单位联合组织的孤儿院探访活动之后,王女士只要有一点闲暇时间就会上网查询各种公益活动信息,并将自己的假期和积蓄大部分都入到公益事业当中。
可以肯定的说王女士的行为不是心理疾病,公益事业在这个时候的作用就是被需要感的满足。由于经历了情感丧失,很多朋友的自信和被需要感都会降到人生的冰点,为什么同样是我,你却不再需要。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人群当中不乏王女士这样的情感受创伤者,更有一些是亲人丧失的严重事件的当事人。
其实不论是情感上的丧失还是亲人丧失,都是我们一直在这样的交往当中处于需要和被需要的状态,当这个惯性并不是出于自愿而被迫中断的时候,我们依旧是渴望从自身被需要中获得信心和力量,这时候公益事业就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出口。
公益事业的实施对执行者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自我价值感提升。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人际交往的复杂关系等等,生活好像处处暗藏着伤害心理健康的暗雷,怎样能够当我们遭遇暗算的时候有效的躲过伤害?这个工作如果在伤害发生之后恐怕就已经晚了,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自我价值储蓄。在我们进行一次次的公益活动的时候,你积攒的不仅是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你也在潜意识当中储蓄了自我价值的认同,当自我价值认同达到一个厚度的时候就算偶尔和心理伤害打了遭遇战也消耗的是你的储蓄而不会伤筋动骨。就好像这个月你该缴的车辆保险一下消耗了你整个月的工资,但是如果你本身有储蓄就不会让你这个月成为蹭饭族。
客观的说很多的公益行为并非都是主动进行的,在单位的宣传和大家的共同行为中我们也会参加一些捐款捐物的公益活动,千万不要因为这个行为的被动性而心里别扭,先暂且不说这个行为的意义,就说群体认同和社会同一性就是你想用其他渠道也获得不了的。没有社会同一性和群体认同那么你在生活、工作环境中就是特立独行的,这可不是你彰显个性的最佳时机,公益行为是直接和善良、爱心、公德心挂钩的,就算你在集体之外匿名捐款捐物再多也没用,既然你在这个群体要鹤立,那么有问题的时候你也不要怪人家枪打出头鸟,如果你在群体当中就首先考虑的是集体的荣誉。
参加公益活动的心理机制还有很多,甚至有的朋友会将公益活动对象成为情感寄托的对象,但是不论为了什么原因,参加公益活动都是出于善良真诚的爱,当我们付出一份爱,回报给自己的除了我们本身拥有的爱,还有接受者感受到的爱,哪怕这个接受者是一只小猫、一棵小树或者一片土地,也正是有了爱才会让我们的心理得到养份,获得幸福感,所以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功利”我们也乐于为公益事业出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