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漂族”尴尬的背后五大原因
作者:冰海凌峰

随着暑假的来临,百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他们中间有的人失去学生的身分,却不肯离开校园,没有固定职业,在学校附近租房过起漂泊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校漂族”。
校漂族其实与蚁族有着相同的共性,只不过并不完全相同。据了解,“校漂族”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一类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不如意准备考研深造的;一类是等待签证结果,或准备签证的留学一族;一类是没有找到如意工作,留在学校附近,密切关注学校的就业信息,准备再找工作的;一类是放弃就业在学校附近创业的创业族;还有一类是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留恋校园生活,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但不管是哪一类,“校漂”都只是临时状态。
这种临时的“校漂”尴尬生活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为何选择了在校“漂泊”?
首先,“校漂族”对校园的依赖感。“校漂”现象或多或少表现出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对社会的排斥,他们希望生活在“温室”里,对校园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这也如同温水里的青蛙,当你觉得校园环境已经不适合生存下去时,想跳出去已经晚了。其实这一点是最值得大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过分依赖使自己失去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为了不“漂”而“漂”。校园优越的环境加上巨大的创业潜力,让他开始了摸索校园创业的校漂生活。从这点讲,他们有着一定期优势,合适经济的创业成本、单纯的学生服务对象,大量的校园创业扶持政策,更重要的是有着一定的关系链,或许老师也能帮上一把,正因为如此才没有回去闯,从这点来说还能为以后做好一定的准备。他们坚信:“校漂”只是一个临界状态,不能永远漂下去,选择“漂”是为了不“漂”。
第三,为了面子不回家。这一点应该也是许多“校漂族”出现的心理,记得当年笔者考入大学时父母就希望自己能留在当地工作,等学校分配一份好的工作。而如今校漂族正因为这种原因,而没有合适工作但碍于面子又不愿回家,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全家寄希望于自己,要是家人知道这种情况该是多么的悲剧——简直无脸见江东父老!所以自己宁愿在学校“漂”着、“混”着也总有着那么一线的希望。
第四,“校漂族”心理上未“断乳”。“校漂族”心理层面上可能还未完全“断乳”,他们进入社会后一时不太适应,因此选择重回学校寻求依靠。从这点来说笔者有所体会,大学生的独立能力、自立能力欠缺,在心理上有着一定的依赖,自己不敢放开去实践,以致于与人交流给人感觉并不成熟,所以也给了正在大学的的同胞一个警戒,在校要多煅炼自己平时的交际能力,做社会兼职,从一定程度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至于出现心理上未“断乳”。
第五,学校教学机制的反思。学校一直都是一味的追求成绩,这种状况急需改变,素质教育提了多少年,可效果程度大家是看在眼里的,笔者认为关键因素还在于执行环节,许多学校、老师对此都是置若罔闻,因为为了在名利上争一夺二,学校也出现了不少丑闻,所以“校漂族”的出现学校教育有着不可卸御的责任。
作者:冰海凌峰,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博微博:http://t.sina.com.cn/lingfeng6,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