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热热闹闹和一片空空荡荡
——马街书会和它的村庄侧记

河南宝丰县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起源于元代延佑二年(即公元1315年),以河南各地和山东、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苏、陕西、甘肃、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坠子、琴书、鼓书民间曲艺为主体内容,时起时伏,延续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近几年,应农民对文艺生活需求之时运,在政府的重视下,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又一次名声鹊起,现出一片热闹景象。
我慕名前往,和抓客网的朋友们一起,踏上了那块郁郁葱葱又尘土飞扬的麦田里的演出场。呵,好一阵热闹!说的唱的耍玩艺儿的,看的玩的吃喝的,卖的买的喊着唱着推销的,飞尘烟雾遮天蔽日,人头攒动一片汪洋,声浪鼎沸象开了锅。真可谓:“无人不道听书去。”
踩着青青的绵绵的麦苗,看着渴望而黝黑的面庞,我似乎懂得了书会被冠以“草根”的含义,我似乎找到了它火爆的基础和理由。再看下去,则发现,说书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内容和形式大都的古老而传统的;听得人自然是老年人居多。当我们观看了远来的艺人们,睡的五个人一床被子的地铺,和张满堂先生免费提供的大锅面条之后,又似乎理解了河南摄影家“流浪”(网名)要拍《一个人的书会》的用意。由不得为这热闹背后的空旷、凄清而惊心。
欲语无言,欲笑无声!
这个传统的民间艺术将面临后继乏人!
这个古老的演唱形式将要远离时代!
任何一种艺术缺失了年轻一代就等于失去了明天,失去了续存的可能;它一旦内容和形式上远离了时代,只可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在属于它的那个成为过去的时代。
尽管官方给与大力的关注和支持,尽管有象书会研究会会长张满堂一家人那样的民众倾心尽力的扶持,尽管目前农村还需要这样的草根艺术,像红遍全国的赵本山小品和与他有关的“二人转”那样,然而,马街书会这类古老的民间艺术新的活力在哪里?它的明天该是个什么样子?他的领军人物何以诞生?这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令人深思的严肃而严峻的问题。
匆忙之中,我走进了马街村。沿路拥向书会的人流之后,是一座乱了点脏了点的空荡荡的村落,偶而传出一两声犬吠鸡鸣。还好,有一座座明清老房子残缺而倔强地立在那里,向来人展示昔日的荣耀,诉说这个古老村落原本的身价。还好,热闹又热闹的用处,它给人以欢乐、喜庆,甚至让人一时间乐不思蜀;沉寂有沉寂的好处,它使人冷静下来,去思考,去探究,人类连同他的文化艺术如何才能够深刻而长久的存活。
1、马街书会牌坊披上节日盛装

2、艺人赶会去

3、席地围坐开场了

4、县政府组织的说书竞赛,这是参赛的山东琴书

5、一个听众的书摊儿

7、张亚辉刚办起的马街艺校只有六个学生,也来展示

8、老人听书入了迷、

9、赶会开怀的父子

10、前来听会的外国人

11、书会上随处可见的羊肉汤

12、孩子喝得香

13、大喇叭下散去的人们

14、散去的听众

15、黄昏曲终人散,老人们留恋的望着空空的场地

16、收场回到村书会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出资建的简易房住处,吃免费的大锅面条

17、

18、在住所排练

19、

20、人多地小,只能五人一条被子住下

21、马街书会研究会会长张满堂,受到县政府表彰

22、书会的背影

下集、村庄:
23、听书去

24、赶会去

24、村里空空荡荡,警察仍在执勤

25、村里的老土地庙和张亚挥新建的艺术学校

26、清初的刘家大院和它的21代孙,今天的门牌号682

27、老房子

28、

29、

30、

31、

抓客网链接:http://www.zhuaker.com/bbs/space.php?action=viewpro&uid=5026
加载中,请稍候......